【0827 忠君爱国的韦大人】-第4/5页





    明朝的问题不在于辽东堆炮塔战术耗钱,而在于对外放弃东江镇,导致无法依靠海权优势两面袭扰后金,使其可以集中兵力。对内面对流寇没有果断开放各省团练,一味以官军应付,结果疲于奔命,徒耗钱粮最后崩溃。

    其实清中叶开始面对白莲教威胁就果断开放团练,到了太平天国以后干脆以团练为主力湘军、淮军,虽然结果是造就了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国祚至少多延续了半个世纪。

    从这点上清朝比明朝脑子还是好使很多。

    不过,大明的风骨,大明的刚毅,不允许这些事情发生罢了,就像是直到大明倒闭,崇祯也不敢公然与建奴议和,更不会与反民议和一样。

    大明就是这么刚猛,宁远皇帝去上吊,也是不可以妥协的。

    明末财政崩溃需求多是一方面,国家机器腐坏,税源加不到士大夫身上才是最主要的。

    后金给的条件是以河为界维持战前的边界,孙承宗守辽多年只是在后金不要的地方大张旗鼓,一年写十几份辞呈,后来弹劾他的吃空饷折子太多了。

    能弄出来一个柳河之败,实际上是主动找建奴打了一场。

    而且是不得不打,根本不可能像是后世传闻的,辽东守将不知道自己天高地厚,贸然贪功啥的。

    每次碰到要查吃空饷的时候,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十几万大军瞬间溃逃到山海关,一点人数少了三万多人,这些人哪里去了。

    之前朝廷让查军人数,孙承宗来个车轮式查法,每天去一个营地,这不正好给军队条件凑人数吗。

    议和,那就是承认沈阳的丢失既成事实,以后失去法理上主张这些领土的要求。

    孙承宗接手前,从辽东长城一路丢城失地到锦州城前。

    他接手后不丢了,袁崇焕继承孙承宗的防线,还打了宁远大捷。

    后金提的条件是以河为界维持战前边界。

    孙和袁守辽多年一直在后金不要的土地上转悠。

    袁崇焕就别提了,五年平辽是不可能有的,结果年年京师被扫,胜仗无数上交的头颅才二百多颗。

    袁崇焕轰死努尔哈赤更是以讹传讹,说着高兴。

    但凡有点历史知识也知道打完仗,努尔哈赤又蹦跶了八个多月,期间还亲自带兵征战。

    一个被炮轰成了重伤的人,怎么可能蹦跶那么久。

    而且韦宝特别搞不懂一件事,既然觉得一个山海关不保险,那加个宁远就保险了吗。

    宁远与山海关有半毛钱关系吗。

    如果宁远就能挡住满清,那山海关不是更没问题。

    为啥一年要花上千万银子去占领一个敌人不要的所谓纵深。

    直接将整个辽东都变成游击区,彻底变成纵深地带不就成了吗。

    锦州的战略意义更加低了,耗费巨大不说,每每被围还要调集军队解围,后金抢完就跑。

    而且后金前后两次占领锦州都放弃了,锦州在后金的控制范围以外。

    关宁锦防线是消耗明朝,养肥了后金。

    明军没有在锦州附近大量杀伤后金的能力下,锦州毫无战略意义。

    筹集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和炼出一只敢战之师,韦宝是搞不懂哪个会更难。

    两者的区别大概是,整军炼兵必然会做政策结构的调整,会动了一大批人的奶酪,很多人会不高兴。

    而天价军费不然,多加税就行,割的百姓的肉,与朝堂诸公何干,或许还能小赢一笔,大家都高兴。

    孙承宗文人气节为官方面的确是无可挑剔。

    但是你说他的功劳,韦宝这个弟子真的是一点都找不出来。

    明清在辽东的形势孙承宗没闹明白,许多后人也一样没有能明白。

    关宁锦防线实质上以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条攻击轴线,只不过是孙承宗在意识到明军野战能力虚弱与依托城防工事防御能力尚可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以一路修乌龟壳攻回去的方式而已。

    以军事的角度看,这条攻击轴线从根本上讲就选错了方向。

    宁远在当时是宁远卫,锦州是广宁中屯卫,在广宁大溃败的背景下,袁崇焕保住广宁,孙承宗恢复锦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