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2 宋应星的两个儿子】-第4/7页





    并建议“官钞宜少出”,但实际上行不通。

    明宣德年间大明宝钞继续贬值。

    刘定之针对这一情况,主张收缩通货。

    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解除用银的禁令,大明宝钞实际上已不行使。

    成化二十三年邱海以“物与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与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

    从此白银已获得合法货币的资格,并在货币流妙兼用。

    七成用钞,三成用钱。

    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的情况卞,人民自然乐于使角铜钱,以求尽量减少损失。

    在禁用铜钱行不通的情况下,公开让铜钱与钞票在市面上流通。

    可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法年间虽曾铸钱,但数量不多,加上私铸猖撅,劣钱泛滥,造成钱分等级,因而铜钱在流通中已不可能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

    再从白银流通的情况看,开始是严禁使用白银,但禁而不止,在纸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它的流通范围却愈来愈广,终于成为明代中后期的基本货币制度。

    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概括起来一是纸币的不断贬值和铜钱减少私铸猖撅,促进了白银的广泛使用。

    二是白银更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

    因为白银与铜钱比较具有优点,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并能执行货币的更多职能。

    三是白银的生产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满足流通中的需要。

    这一条也很重要,虽然过去就有白银,但数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货币。

    在明万历年间,大开银矿,所以银钱的铸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银钱要多。

    加上当日士世界各国都掀起开金银矿的狂潮,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四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需要。

    明初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许寸板下海。

    明中叶以后,放松了海禁,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并逐步增加。

    通过贸易把中国的货物输往国外,与此同时美洲银元、荷兰银元也通过菲律宾的华侨流入中国。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白银确实带来许多方便,既可以充当购买手段、支付手段,而且还可以充当贮藏手段。

    就是说,黄金白银可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纸币铜钱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白银成为明中叶后的基本货币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大进步。

    尽管明代纸币流通了五、六十年后就退出流通领域,纸币制度败坏了,但不少有识之士对纸币本身的作用仍给予肯定。

    明初任巴陵主簿的叶子奇认为,元朝纸币的流通,“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

    它的失败‘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

    就是说,元代开始实行的是权钱的兑现纸币,后来的失败就在于发行数量过多,不能维持兑现。

    他说,“欲立钞法,须使钱货为之本。

    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哉”。

    因此,他主张实行有钱货为之本的兑现纸币的流通制度,并且不会有什么害处。

    他把纸币的兑现和凭盐引领盐、茶行领茶的兑现等同起来,说明他没有注意它们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

    因为盐引、茶引的发行数必须同国家掌握的实有盐茶数相等或多余一部分,盐茶引才能兑现。

    若国家掌握的盐茶实有数少于盐茶引标明的数量,就会有一部茶盐引不能兑现。

    而纸币的发行数却可以多于现金准备数的几倍,同时又大致符合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仅持币人能买到货物,而且币值也能保持稳定。

    其所以如此,就在于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能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盐引、茶引却不具有这一职能,它们只起着汇票性质的作用。

    但叶子奇提出用兑现纸币来调节物价的办法,却是比较深刻的。他说:“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以制天下百货,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人之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之池水,所人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通,而血脉常活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