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9 韦大人要帮魏忠贤扳倒恩师】-第4/5页
只是韦宝的文字清查打击的范围太广,几乎是针对天下文人,并不单单针对东林党,也有不少阉党被抓了。
今天韦宝在花船抓的二三百贪官污吏,几乎都是阉党。
魏忠贤只是知道韦宝杀了漕运总督李思启,还不太清楚韦宝抓了那么多人!
所以韦宝要快刀斩乱麻,让林文彪派都察院的人,今天就将那几百号人审讯出一个眉目,明日就定罪,来个快刀斩乱麻。
明末两极分化,土地兼并严重,银子都在江南乡绅富户的手里,怎么让他们把银子交到国库?
东林党出身江南富家,不愿也不能做。
但是,而权倾一时的魏公公可以做到。
有了钱才能给军队发工资;才能造各种军备武器,除了红衣大炮,还有地雷、火铳、火棘莉、炸弹等等火器,才能筑城修墙养马。
军队装备好了才能内平贼寇,外御强敌。
魏忠贤的功业在于保证了帝国财政的稳健运行,增强帝国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广西、北至锦州尽为掌握。
能够用正确的人并给予支持,扳回辽东战场的颓势,抚平北方农民因灾造反的危机。
跟前辈王振之流比起来,不得不说魏公公的才干确实高出了一大截,即使跟一般的内阁大臣比起来其实也有卓越之处。
抛开党同伐异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讲,魏至少是个效率极高的注重实用主义的干练能人。
东林党回忆录里说魏本人很愚钝,大多数点子都是他周围的人出的。
崇祯上台后,与魏忠贤比,疑心重也就算了,关键收不到税,满朝东林士官大多富的流油,科举的排名都是比银子多少的。
此时一个衣服打补丁的皇帝空降下来,突然要搞一场无人配合的反贪运动,满朝官员从刚开始的不寒而栗变成后期的笑而不语,一个个都成了影帝。
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种红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是在皇帝面前爱装清廉。
朱由检像个孤独的观众一样,深深蒙在东林党上演活剧的一面烂鼓里。
更别提东林党的大本营,江南的税收了。
可惜他们不知收敛,戏演过头了,正剧变成悲剧。
魏死后,辽东的形势再次退化到了万历末年的水平并持续恶化,财政困难的同时,崇祯皇帝疑心重,且在议和主站的意见中间摇摆不定,先是抛弃孙承宗,然后将袁崇焕凌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了将军,下属官兵们只能干瞪眼,辽东的关宁防线由强转弱、节节败退的局面再难挽回。
袁崇焕督师辽东时,积极研究关外地势民情、八旗军作战技俩,提拔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满桂等勇将。勤于操练,多次整治军纪,与士兵同甘共苦。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为袁崇焕大炮所伤,旋即不愈而死;宁锦之战,为父报仇的皇太极小伎俩用尽,却一点便宜没捞着。
可惜的是,这位屡次击败后金军队的功臣良将,在成功保卫北京后居然立即被崇祯罗织罪名下狱,一生从无败绩的大明蓟辽督师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的功过,历史上评论好坏参半,疑点重重,特别是诛杀毛文龙事件诟病甚多,是个复杂人物。
袁崇焕刚刚提出的“五年复辽”计划成了泡影。
袁崇焕死后,他提拔的人中除祖大寿无奈投降后金外,余者皆相继战死。
精心培育的关宁铁骑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只剩了少部分兵力保存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手中。
袁崇焕死后,皇太极认识到人数劣势和装备劣势,于是广幕各族勇士,创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并任用毛文龙的得力手下孔有德制作大炮。
天下第一劲旅的名号最终归属于善于吸纳各族精英的八旗军了。
反过来看北京城的金銮殿上,没有了阉党的制衡,东林党忙着铲除阉党,也提不出保增长、搞基础建设拉动经济的办法,整日提些看似有理,实际荒唐的建议。
有人居然提议裁掉占用开支很小的驿站,陕西米脂的李自成作为驿站职员的铁饭碗工作瞬间丢了,没饭吃咋办?造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