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 有权有势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第4/5页





    并且监生没有任何申辩上诉的权利。

    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太祖朱元璋残酷冷血,国子监的祭酒也多严厉角色,教学管理不以循循善诱为主,而以高压严酷著称。

    监生稍有不敬,即被虐待惩罚,甚至强迫饿死,被迫缢亡。因此监生发生过几次反抗运动,但都被朱元璋压制下来,试想连疑问都不准你产生的人,怎能允许你反抗呢?这或许也是官生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各项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科举考试也能正常开展,洪武十五年以后,定下来子卯午酉年进行乡试,丑辰未戌年进行会试,乡试定在八月,会试定在二月。

    想要取得乡试的资格,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先后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取得秀才身份,才能参加乡试。

    当然,成为秀才也便能享受统治阶级的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徭役、粮役,享有部分法律特权等等。

    不过,这时候还未真正进入公务员队伍,还必须通过在各省省城的乡试成为举人,才真正能称得上“老爷”,所以范进中举,才会如此疯癫兴奋。

    如果想做大官,还要继续参加会试和殿试,考试通过授予进士出身,才算真正开始迈入人生的巅峰。

    韦宝现在就处于从秀才功名,向举人功名发起冲击的这么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小道上。

    大清早的,廖夫子还没有吃早饭。

    韦宝吩咐人给廖夫子和两个书童安排了丰盛的早餐。

    廖夫子倒是很敬业,匆匆忙忙吃过,便急着拉韦宝一道整理熟悉各种资料,都是备考用的。

    科考不过几行字,写出来简单,想参加考试依旧困难重重。

    要获得资格,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家境殷实,第二天资聪颖,第三字体工整,其中家境殷实占据重要的统领地位。

    这三点,韦宝似乎都具备了!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社会,读书做官是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囿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效率的底下,一般农民家庭很少有余钱余力去读书,所以,走上这条道路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艰辛付出。

    先有先祖起早贪黑劳作加上省吃俭用,巩固自有耕地权益,然后通过余钱放贷等方式获得别人土地抵押等权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获得不错的经济基础,家里的后代才有读书的机会。

    家境不够殷实的人家,取得举人的资格后,就不得不放弃继续考试的机会,去低级衙门任职糊口去了。

    另外两个条件,是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没有聪明的头脑,四书五经那套东西一般人根本玩不转。

    韦宝记得有个关于曾国藩的故事被广为流传,说曾国藩晚上背书时,家里进来个贼,这个贼本想等曾国藩背完书偷点东西,结果曾国藩背来背去,大半夜没背下来一篇文章,小贼便无从下手,一气之下跑到曾国藩面前,把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最后训斥曾国藩如此愚笨哪来的勇气参加科举考试。

    字体工整是考试需要,统一小楷答卷,统一字体,不留个人痕迹,避免考试中徇私舞弊。

    不论宽进严出的国子监,还是严进宽出的科举考试,几个来回,都得脱层平,保住小命又能中举的,无异于中了头彩。

    古代官员人数有限,和现在的公务员不同,官和吏是两个概念。

    科举出来的人是当官,最差也是去基层当县太爷,师爷县丞什么的一般都是没考上的读书人当的。

    时间太密集的话考出来的人没地方安置啊。即使这样一些人考出来后也是打打杂,等实缺,或者要靠自己去跑。

    “韦公子。”廖夫子道。

    “夫子,您就叫我小宝吧,您是我的恩师,不必公子公子的叫,太生分了。”韦宝笑道。

    廖夫子笑着点头:“好,小宝,你可千万不能举人难考,便心生怯意呀。岂不闻,金举人,银进士。能考中举人,即便做不到进士,也足矣光宗耀祖了呢!”

    韦宝一汗,随即笑道:“夫子,您这是说你自己的吧?您这是给自己找台阶下的吧?您中了举人,还是辽西辽东几十年来唯一一个中举人的人。但是您却中不了进士,也当不到官。这么说,这么想,是不是自我安慰,让自己好受一些?呵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