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穿越巨的利器】-第3/5页
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由此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韦宝知道石蕊试剂是从一种叫石蕊地衣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石蕊地衣生长在中高海拔向阳的岩石上。
最关键的,这石蕊地衣是一种刀伤药,所以让人去找程瞎子要了一些过来,现场教大家制作试纸。
“看见没有?试纸变红了!”韦宝惊喜道:“越红,就代表越带酸性!等会制作烧碱的时候,越是呈现蓝色,就代表越呈碱性!”
众人哦了一声,好奇的看着纸条在韦宝手上变化颜色,像是变戏法,无不感觉惊奇无比。
“银针试毒就是这个原理,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因为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用碱中和掉酸,生产砒霜的技术就要进步得多,提炼很纯净,不再参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不会与砒霜起反应。有的物品并不含毒,但却含许多硫,比如鸡蛋黄,银针插进去也会变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却不含硫,银针与它们接触,也不会出现黑色反应。因此,银针不能鉴别毒物,更不能用来作为验毒的工具。”韦宝道。
董火金、钱学科和郑二狗等人本来就是柳子出身,在柳子帮的时候,都是摆弄毒物的好手,听韦公子这么说,都心悦诚服的点头,佩服韦公子的博学多闻,觉得说的很对,现在才明白是这原理。
摆弄了一天的化学,韦宝忽然发现,自己要是黑化,在古代犯罪,古代的仵作真的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宋慈来,拿他也没有办法,因为古代的那一点点‘化学知识’不够用。
每每想到以前看电视的时候,宋慈瞪大了眼睛看着银针变黑,然后言辞笃笃的说这就是给人定罪的‘铁证’,铁证如山,韦宝便不由的笑了。
在制酸之后,韦宝又制作了点氰化物,用个陶瓷瓶装了,放在身上备用,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觉得身上放点毒物,有点安全感。
制碱的方法很多,有吕布兰法,最早在1791年,古人就开始用食盐、硫酸、煤、石灰石为原料生产碳酸钠,是为吕布兰法。
此法原料利用不充分、劳动条件恶劣、产品质量不佳,逐渐为索尔维法代替。
索氏制碱法是1859年,比利时人索尔维,用食盐、氨水、二氧化碳为原料,于室温下从溶液中析出碳酸氢钠,将它加热,即分解为碳酸钠,人们将此方法称为索氏制碱法,此法一直沿用到后世。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碳酸氢钠之所以沉淀是因为它的溶解度较小。经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固体。第三步加热分解碳酸氢钠,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即纯碱。
第四步将第二步中副产的氯化铵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得到的氨气可循环利用。
韦宝采用的是华国最普遍的侯氏制碱法,1943年中国人侯德榜留学海外归来,他结合中国内地缺盐的国情,对索尔维法进行改进,将纯碱和合成氨两大工业联合,同时生产碳酸钠和化肥氯化铵,大大地提高了食盐利用率,是为侯氏制碱法。
第一步将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第二步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碳酸氢钠之所以沉淀是因为它的溶解度较小。经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固体。这两步和上面的索氏制碱法相同。
第三步合成的碳酸氢钠部分可以直接出厂销售,其余的碳酸氢钠会被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重新回到第一步循环利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