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秩序由我定-第2/2页



  说白了,就是“我拿快要烂掉的粮食都能换三百几十文一斗,那好粮食不得五百多文?”的心态。

  贮存三年左右的米,不是不能吃,只是口感不好,营养不好;也有贮存不善的,会霉变,就真不能吃了。

  但是对于大粮商来说,他们的粮食基本上都在两年之内,因为大粮商资金多,仓储空间以及管理都比较到位,销售渠道广,货物流通也快,所以反倒没有太久的积粮。

  就好比现代的超市,越小的超市,进货频率越低,货物积压越多。

  在前排的小粮商后退的同时,几位来自江南六府的大粮商往前站了站,神情很是傲然。

  腰上缠万贯,任谁的腰杆都会硬啊!

  眼前的局势于他们有利。

  这个“优先待遇”更使他们窃喜。

  去年雨水偏多,江南六府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因此粮食收成不好,他们就没收上多少粮食。

  但是他们的存量多,本想趁着灾害发比横财,没想到几年间的风调雨顺,让各地粮仓都比较充盈。

  对于受灾严重地区,朝廷用于调解粮价的“常平仓”更是起了足够的作用,让赈济灾民得到可靠的保证。

  卖不出好价钱不如不卖,于是他们的粮食就积压下来。

  没想到今年好多地区大旱,粮食紧张;他们江南倒是不严重,毕竟江河湖泊众多,可是别的地方缺粮呀,这就给他们带了好机会。

  眼下,“宝清盛”就在大肆收购,这赚钱的机会不就来了?

  “宝清盛”在江南地区可是名号响亮,因为江南孟家数次栽在他们东家的手下,甚至断掉一个家族旁支。

  不但如此,去年很多布商也被逼得不得不低价销售,无论棉布还是丝绸,都没达到理想中的收益。

  但商人逐利是本性,逐不逐到靠技术,与恩怨无关。

  “宝清盛”是个可以交易的好对象,他们经济实力算是很雄厚,若能达成这次交易,也可为将来的利益往来铺设桥梁。

  利益当前,没有恩怨。

  “谁先来?”百家兴发问。

  百家兴还是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但是,排队的商人们反倒不踊跃了。

  他们想先看看别人的货色如何,数量如何,好估算一下自己货物卖出去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操之过急,自己的货一下子就被人否定了,作为商人,信誉度可就降低不少,尤其是小粮商,担心以后更难做生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