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当年
??身后的李振脸上的血猛地不可遏制地涌了上来,他决绝道:“士为知己者死,某虽不才,愿以死酬公之志。”
说罢,李振衣袖猛然一挥,踱步慷慨吟道:“慨然掷一诺,万里从公行,手无三尺剑,胸藏百万兵。托身虎狼际,立足白刃中,君恩义难酬,岂可顾死生”
朱温听罢,猛地转身,定定地看了看李振,说道:“好,你以后就跟着本将,先在幕下作个文办吧。只一条,本将取人就是一个忠字,赏的虽然很多但也罚得十分重,钱若不够尽可向我来要,若背着本将向外伸手,做出些违心之事,莫怪本将军法无情。”
李振一躬身,“请明公放心,在下虽不才,贪墨之事还是不耻为之的。”
朱温见他口气颇傲,又不以自己许其的微末之职为忤,不禁对之好奇起来,便携着李云奇坐回原处,此时说话便没那么多顾及,他探了探身道:“李先生,实不相瞒,刚才你所说的长安旧势我在东南也有耳闻,虽然当时看似大齐朝局势艰危,然则那时候长安军威尚盛,先前入城一战,周边藩镇丧胆,倘若齐军再次集中精锐,乘势扩张,大破唐军,周边藩镇观望不定,丧胆之下弃唐投齐也未可知,局势或有挽回之地。”朱温将当年谢瞳与自己分析的局势缓缓讲来,一面探试着这个李振的见解,看看他到底有何能耐。
只见李振越听眉头皱得越紧,未等朱温说罢,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长安当年之颓势已非能一战决之,齐军入主长安之后之所以能够顿时形成江山一统在望的局面,最紧要的在于乱,长安转瞬间失守,唐朝天子蒙尘,仓皇之际政令无法施号,加之国都沦陷,周边藩镇震骇之余为保存实力只好纷纷来降,相机观望,当时齐朝也仅能名义上羁縻诸蕃,并未能真正控制京师周围诸地,所以形成的态势不客气地讲是虚假的胜相。那时唐帝稳在成都,各地藩镇奉其正朔,摒弃齐朝正是在于前朝未灭,唐朝三百余年绵嗣至今,人望尚存。唐朝藩镇军力以河朔三镇为首,三镇反侧近百余年,已与唐朝形成相克相生之态,如今河朔三镇实力未有丝毫损伤,河朔在则唐朝难灭,义军纵横江淮,山南,以前忠于唐室藩镇纷纷易主,然则新藩镇表附唐朝,实则对唐、齐皆自抗命,独成诸侯之国也,唐之粮草断绝,齐之命脉亦不存矣。加之后来各地藩镇纷纷打着勤王口号,遣兵而来,都盼着能击溃齐军到时能分一杯羹,最后齐军自保不暇,竟还抱着一战定天下的念头,何其荒谬也。”
朱温感觉脑中如同闪电划过,将当年这些日困扰心中的疑惑照的亮彻彻的,谢瞳那时分析的看似丝丝入扣,现如今细细推敲下来很多条件无法成立,那时的长安就是一个庞大的孤城,独立在群狼环伺之中,态势危如累卵,朱温不禁为自己和大齐当年绑在一起的未来深深的悲哀起来,他苦涩地笑了下,掩饰下自己的落寞,轻声道:”依先生之言,齐朝那时该如何才能自救呢”
“其实黄巢当年当务之机,必须立刻放弃长安,转战南下,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山南唐军,山南一破,则江南,淮南,岭南、江西诸道兵力微弱,必不可支,只用遣一大将帅精兵万人巡略诸地,半年之内必可全下。如此则天下粮仓半数归其所有,关中乏粮,中原藩镇桀骜不驯,历来不向中央输送贡粮,齐军屯兵山南,转水路运输粮草,坐视唐朝自弱,再待机徐图,则大事可成。”李振说到兴奋之处,以手蘸茶水,在桌面上划着天下大势,滔滔不绝说来,一旁的朱温却沉默不语,李振半晌不见朱温搭话,慢慢停了下来,问道:“将军可是觉得晚生所说有何不妥之处?”。
朱温摇了摇头,他听到一半就意识到李振的分析是正确的,确实没有比这个更加好的方法了,长安当年粮草已经匮乏的难以维持,以前随着黄王转战南方,见到的城市都是粮仓满囤,何时有过匮粮情况,如果能够立足南方,自然粮草不愁,打仗说到底最紧要的还是粮草,谁的粮草充裕,就能够坚持到最后。
朱温盯着李振反问道:”逸清可知黄王先前曾打算立足岭南的,可是北人不善南方水土,疫病蔓延难扼,所以才被迫放弃广州北上来此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