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淮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
初秋时节,沿江东下,江面之上水汽弥漫,隐约飘渺,数艘舟船正顺水漂流,沉寂无声,舟内众人的心情十分压抑愁闷。
当罪行被赦免之后,刑余之人欣喜之余,内心深处往往会产生是否真正被彻底赦免了的狐疑。
徐州戍卒们此时正处于这种纠结之中,无论张敬思如何安慰劝解,都无法将这些徐州兵士们的疑虑彻底打消。
在重重疑虑之中,庞勋、许佶等人私下进行了一次商议,当然这次商议肯定是背着监军张敬思进行的。
这是一次重要的商议,它最终决定了这群徐州戍卒们的命运,是相信朝廷的赦免而束手等待,还是为生死放手一搏?
心虚的人们推测认为此次作乱必然不被朝廷和军府所容,因为上次银刀作乱并未杀害领导干部,而这次却见血出人命了,上次朝廷的处理方案是血洗银刀,这次却出人意料地进行了赦免兵士们的罪行。或许朝廷的赦免只是一个虚假敷衍的表象,而真正的杀手锏在徐州,等他们回去之后将会迎来极为残酷的处罚。
一个人如果犯了小错,被对方轻易原谅的话,自身也会觉得很正常,然而当其错误程度一旦超过了某种限度,再被对方轻易原谅的话,往往一下子不能接受的反而是犯错人,他是真的原谅我了吗?
相信别人还是相信自己,庞勋等人经过猜测、狐疑、焦虑之后,最终选择了后者,我命由我不由天,拼了命,赌一把。
此时此刻命运的轮盘也随之悄然偏转,不仅仅是这群戍卒们的命运,也包括大唐的国运。
当生命被严重威胁的时候,钱财也就变得随意起来,这群戍卒们将各自掳掠的财物拿出来,凑到了一起。每逢靠岸歇息之际,舟船之上就会派人到沿岸附近的铁匠铺打造兵刃,然后再悄悄藏入船只当中。
这边已经开始准备起来,只有张敬思大人还被蒙在鼓里,在为这群戍卒们的命运担忧。
说实在的,除了上次张敬思配合张丛缴收戍卒们兵器之外,这位张大人确实是真心为这些戍卒们考虑的,毕竟自己此番出行,为的就是平息这次叛乱的效应。
考虑到徐州戍卒们的敏感,朝廷甚至一再给崔彦曾施压,要求崔彦曾紧密联系庞勋等人,不可更生事端,要安抚乱卒、平息事态。照理朝廷这样说了基本也就太平了,可惜事情的发展很多时候不由个人的意愿转移。
在朝廷的催促之下,崔彦曾只好明确地向这些戍卒表达了徐州的宽大政策,赦免罪行,一切照旧。
可惜,此时的徐州戍卒们已经不再相信朝廷了,委实伤着了,庞勋等人一面假装恭敬地向崔大人谢罪,一面加快扩充自身实力,庞勋的招聘队伍门槛很低,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有作乱前科的优先录取哦!很多当年的银刀余孽,也纷纷欣然地加入了庞勋等人的队伍中。
张敬思此时还看不到吗?很显然这是否定的,看着徐州士卒一天天多了起来,张敬思也很无奈,毕竟自己是朝廷派出的使者,自己本意上是希望这些戍卒能够顺利回归家乡,只是没想到局势有些向着相反方向发展了。
相处日久,随着和庞勋等人的交流,张敬思也大致能推断出来庞勋等人的疑虑和意图,对于这些人自保的念头,张敬思也没有明确反对,毕竟都是人嘛,走一步看一步吧。
此刻的张敬思名义上还是这群戍卒们的押送勅使,但已经和一位高级人质没有两样了。
晚霞烧回潮,千里光曈曈。蓂开海上影,桂吐淮南丛。
一路向东,江上的舟船渐次多了起来,沿途港巷也变得更加密集繁盛,才过浙西境一进入淮南道,大片大片繁华的景象便扑面而来,人烟阜盛,熙攘繁华,晚唐第一繁华道,淮南道呈现在了这群戍卒们的眼前。
多年的荒凉孤寂,艰难戍边,这群戍卒们猛地再次回到这繁华之地,眼睛都不够使了,一个个兴奋不已。
这群人哪里知道,此刻一场决定其命运的谈话也正在进行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