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章
寒假里,她不停地收到白西洲给她发的他去桂林、去云南大理旅游的照片,和他分享一路上见到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李晚柠其实也有些羡慕,但是外公年纪大了,唐乐安还小,她也没有驾照,所以不方便出去玩。她下决心高考之后就去学车,然后带外公和唐乐安自驾游。
不过在山清水秀的清溪镇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这里的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几亩田地。大部分拿来种稻谷,剩下的则种瓜种果。
田地像守护者一样在清溪镇的外围,把清溪镇完完整整地圈起来。
隔壁家的大婶非常热情,总是邀请李晚柠去她家地里摘菜摘果子。李晚柠无法拒绝大娘的热情邀请,去逛过好几回。
地里有红彤彤的西红柿、埋在地里肥嘟嘟的白萝卜、纤细苗条的红萝卜、绿油油的油菜花、大片大片晶莹剔透的生菜;枝上有清透的杨桃、硕大的在树上仿佛随手都要坠落的柚子、还未熟透的柿子和清甜可口的青枣;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甘蔗的种植面积更是惊人,到处都可以看见一排一排整齐的甘蔗。
有一次李晚柠去散步的时候,正赶上农人在收割甘蔗。寒风过境,人们却身着单衣,弯腰收割时可见清晰的肌肉轮廓,脸上身上泛着淡淡的粉红色,那是生命的颜色,彰显着健康与活力。
虽然很累,但忙忙碌碌的人们脸上大多是收获的喜悦,而不见疲惫之色。
这场景让李晚柠想起米勒的那副著名的油画——《拾穗者》。那幅画描绘了秋季收割后,人们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情景。弯腰拾麦穗的农妇、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画面非常质朴平凡,却极具张力地表现出人和大地的那种亲密感、不可分割感。
此时李晚柠可以闻见空气中甘蔗的果香味,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夏日炎炎的午后,刚刚收割下来的稻谷散发出的那种和阳光混杂在一起的淡淡的清香,还有天蓝云白的雨后,树木草丛中飘来西瓜的甜香。
可惜现在不是收割稻谷的季节。清溪镇种植的都是一年两熟的水稻,每年在七月下旬和十月下旬收割。现在水稻地里只有光秃秃的秸秆。显得有些寂寞。
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日子一天比一天暖和,清溪镇也像正在苏醒的睡美人,更添韵致。
这里不仅有田园式的风光,而且许多建筑物还保留着苏州园林似的青砖黛瓦、白墙绿竹。斑驳的青石巷,曲曲折折地贯通了清溪镇大大小小的人家门前;锦上添花的是环绕镇子的一条河流,极其清澈,以至于可以清楚看到河里欢快的水草和摇摇晃晃摆动的鱼儿,不禁让人觉得这几尾鱼儿或许是喝醉了罢;岸边青绿色的树木倒映在水面,像是美人在临镜梳妆,孤芳自赏。
清溪镇由此得名。
河上横有一座桥,看着年岁久远,却也古朴雅致。据说是乾隆年间修建的,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岁月了。河面睡着红莲和白莲,还有圆圆的荷叶浮在上面,颇有周邦彦所写“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风致。河上还有三三五五的小船,它们或飘荡河面,或停靠岸边,彰显着岁月的宁静安稳。
如果恰逢雨天,就更美了。烟雨迷蒙一词向来是形容江南水乡的,细细密密的小雨像一层青衣,笼罩着清溪镇,走在路上的姑娘撑起伞来,还是避免不了沾湿了裙子下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