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李安的幻想告别,‘Le—be—wohl—’-第3/5页



    这次落在了降B大调的和弦,不同与在一开始降E大调的动机,预示着音乐里的主人公重开启了一段真正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自39小节起,告别第一乐章正式进入了副部主题。

    连续的八分音符在李安指下轻松划出,围绕着副调主音降B上下波动,像是课堂上下的清脆响铃。

    李安脑海中的画面定格在了四教室,下指更加柔和。

    白天的时光忙碌而充实,只是到了夜晚,浓浓的思乡情绪就会萦上心头。

    好在疲劳的生活让夜变得短暂,音乐进入第50小节,开始了一段平稳祥和的生活。

    音符飘悬在旋转的时间里,安静如歌,结束部告别动机再次出现。

    心中有了一个人,连对往日的告别都更加温暖了。

    尽管其中有那么一小段被不和谐音引导的过程,但结果依然导向了温柔的主和弦。

    这一刻的音乐像是被倾注了金子般的声响,令听者为之倾倒。

    连不懂音乐的人都能听得出演奏者在这一段落上表现出的情感深度。

    而对于懂的人,以此刻评委席上的十八人为例,他们对舞台上066号选手至此所演奏出的告别第一乐章的处理呈不同看法。

    但无论褒贬,都没有人可以否定,相比二轮的暴风雨,这名066号选手今天所演奏的告别第一乐章结构异常清晰,纹理间可见正统德奥钢琴学院派的影子。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该乐章是贝多芬在奏鸣曲创作上的革新。

    首先在和声上,在58-60小节出现了一连串的曾三分解和弦,这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都是不常见的。

    其次,贝多芬在这一乐章摒弃了主题和副主题的在性格上强烈清晰的对,带之以主题界限间的模湖化,这些都反映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特征的演变,已经带有了一丝浪漫主义奏鸣曲的特点。

    奥拓在大师课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李安强调这一点,也或许是林幽幽把一句话反复重复了很多遍。

    “不能让两个主题呈对立的状态出现在音乐里。”

    总之在第一乐章的处理上,他不但通过奥拓的讲解找到了结构划分途径,更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去极力发掘两个主体间可以产生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一定离不开‘Le—be—wohl—’,整部作品的动机。

    直到今天中午,他从镜子里的人影口中听到了这句无声告别。

    这给了他一个极大的提示,不禁让他联想到自己从睁眼看到八万那一刻,没有哪一个瞬间不是在告别,在向那个曾经的自己告别。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向那个曾经的自己告别。

    思乡的夜总是短暂的。

    呼吸间,李安的目光渐渐迷离,随着第一乐章的结束,他顿了顿手台指落。

    音乐进入了第二乐章,充满感情的行板,标题缺席。

    沙哑而带着澹澹忧郁的旋律线条在他的指下淳朴而简洁,几乎没有任何修饰,赤裸的暴露出了一个脆弱的灵魂。

    c小调,2/4拍。

    思乡的夜总是短暂的。

    每一个清晨来临,每一口新的呼吸,他都在像是在对镜子里的人说‘Le—be—wohl—’

    鲜活的生命体征和大脑意识驱使着他必须面对新的生活,新的自己。

    在点点滴滴挥别过往的同时,经济和情感的债务曾一度压的他喘不过气,甚至令他陷入自我怀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