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君父大义-第2/3页





        若罗太岁所言不假,那么当初她父皇选择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就不是被动的无奈之举,而是……早有预谋!

        “怎么不可能?”罗太岁淡淡看着平静的湖面,“当时的秦王身兼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一职,自然有调动下属的权力。

        同时,他还在朝中担任尚书令,领十二卫大将军。

        谷鍍

        京师的宿卫部队都归尚书省管理,具体由十二卫统领,因此,秦王完全不需要通过任何人就可以将常何调至玄武门。”

        换言之,没有人可以在不惊动秦王的情况下做出这一调令,即便是当时的唐皇李渊也不行。

        罗太岁的话有根有据,李丽质无力反驳。

        “所以……你认为当今天子事先将常何安插在玄武门,其实是早有预谋,而非事态危急,在两年后被迫发动反击?”她声音略显低沉,就像压着一块石头。

        “不。”不料她艰难得出来的结论,却被罗太岁很干脆的否定了,“那时候的秦王的确是被迫的。”

        李丽质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逻辑顿时崩塌了,甚至微微有些被戏耍的感觉。

        只听得罗太岁说道:“天子用兵之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这并非罗太岁一家之言,而是诸多学者根据李世民历次战役分析总结下来。

        李丽质蹙眉点了点头,这些之前有听罗太岁提到过。

        她父皇总是能迫使对手在他制定的时间和地点与之决战,对战机的创造和掌控都十分精准到位。

        可是,这和现在谈论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问题就在于,虽然成功登上皇位,但选择兵变这种方式对于当今天子来说却不是最有利的。”

        罗太岁用手指在脚边的地面上画了一条抛物线,然后指着抛物线的顶端道:“简单来说,玄武门兵变是他在自身实力有所回落,再拖下去只会愈加恶化之际,不得已作出的反击。

        这和过去的历次战役不同,看似全程占据主动,实则被动而为之。

        你不妨对比一下当初洛阳虎牢,一战擒双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说到这里罗太岁看了李丽质一眼,见她若有所思,又接着说道:“相信天子当初的打算是,自己先做到无懈可击,而后逼太子犯错,让父皇废黜太子传位与他。

        但杨文干谋反一事过后,这个幻想破灭了。”

        可以说杨文干事件李世民几乎是将废黜太子的理由递到了唐皇李渊面前,而李渊却责怪建成、世民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并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及天策兵曹参军杜淹,一并流放到了巂州。

        明明太子私运甲胄,勾结外臣,而李世民平叛有功,最后却各打五十大板,李渊立嫡立长之决心不可谓不坚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