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杨家村
元化城、杨家村。
朝阳才刚刚露出一个头,村里,就瞬间热闹了起来。
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天天如此,作为生存在最底层的黔首,他们勤劳、本分,但生活却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谓越勤劳,越贫苦,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哪怕村里最有智慧的长者,都想不明白。
他们只知道,早出晚归的忙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传承千百年,深深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信息。
不大的村落中,此时热闹无比,宛如集市,鸡鸣、狗叫、人语,共同构成了一座,生活气息浓厚的乡村。
就在如此诗情画意下,村东,突然传来了一道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引得整个村落,都瞬间安静了下来。
不明所以的村民,纷纷向着村东赶去,一个个脸上的表情,皆是有点沉重,显然,这是哪户人家,出了什么意外。
到了村东头的茅屋前时,众人却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似是顾忌着什么,只能在外面,焦急的观望着。
不是这户人家,人缘不好,也不是这户人家,主人太厉害,让人不敢近前,而是这户人家,是一个寡妇之家。
在大乾王朝,这种人家,需要忌讳的很多,若是一不小心,传出点什么,那对于这种人家,将是灭顶之灾。
“大家都让让、让让,村老来了,让村老进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此大事,村中的老人,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众人迟疑间,村老来了,其毫无顾忌,一马当先的进入了其中。
而就算如此,众人也不敢进,直到里面,村老招呼他们进来,众人才一拥而上,进去查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不是村民冷血,而是为了这户人家着想,更是避讳着一些事情,要不然,反而很可能会害了人家。
由于这间茅屋不大,里面只有简单的两个房间,是以众人一进入里面,就明白了,发生的是什么事了。
床榻上,一面容枯槁的妇人,正昏迷不醒,胸腹间,起伏轻微,显然,这是就连呼吸,都微弱无比的现象。
而床榻下,此时,却有一半大小子,看其年龄,不超过十二,正在跪地放声哀嚎,显然,刚才的痛哭声,就是出自他口。
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两个小孩,大者,不超过六岁,小者,最多三岁,可能刚刚学会走路,不知所措的站着。
刚进来的众人,看见这幕之后,内心皆是不由一沉,看来,情况已经相当不妙了,一个不好,说不定,这家就要倒了。
“石头,快去城里请大夫,杨三郎家的程氏快不行了。”
村老眼见情况不妙,急忙发号施令,一边叫人去县城请大夫,一边叫来几个妇女,仔细检查下,看看妇人到底怎么了。
顿时,众人就在村老的指挥下,开始忙碌起来,幸好,杨家村本来就离县城不远,很快,大夫就被请来了。
把了一会脉,又观察了下妇人的面色,大夫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嘴里不由轻叹一声。
这一声叹息,可把观望的众人,吓得够呛,还以为她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可能殃及众人呢,幸好,大夫马上给出了解释。
“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过度劳累所致,等下老夫开几副药,只要按时吃药,再休息几天,很快就会好起来。”
听到是这个原因,众人尽皆松了口气,怕就怕,得了那些传染病,到时候,可就不是一家一户的事了,一不小心,全村都得完。
谢过大夫,眼见这户,家徒四壁不说,还带着三个拖油瓶,唯一的大人,还躺在床榻,现在都不见睁眼。
众人无奈,只能在村老的提议下,各自凑了一些钱,给了大夫,算是诊金,至于药材之事,众人就无能为力了。
这年头,谁家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一大家子,养活自己一家,都勉勉强强,时常还要饿肚子,哪有余钱,帮助他人?
刚才之所以痛快出钱,一是因为,这一大家子,确实困难,大的动不了,小的不懂事,着实可怜,二来,村老都带头了。
谁不得意思一下?若果真一毛不拔,传出去,名声就坏了,到时候,真遇到难处时,谁愿意搭理你啊,都是乡里乡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