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感激-第3/4页





        老汉一边哭着,一边对着高烨云直接跪下,连连磕了几个响头,道:“云王的大恩大德,草民永生难忘!”

        见到这老汉的样子,一个一个都领了粮食,便都相信了朝廷的话,这才明白,自己终于是碰见了一个真正的好官了!

        提着沉甸甸的粮食口袋,一个个纷纷下跪,对着高烨云磕头,对高烨云感怀不已

        (本章未完,请翻页)

        。

        高烨云连忙下马上前,将面前的灾民一个个扶起身。只是这边刚刚将人扶起,那边的人又跪了下去。

        这些升斗小民,虽说他们多半都是狭隘无知的,但是内心又都是最为淳朴善良的。

        高烨云此次的赈灾之举,为百姓是出于真心的,百姓的心里自然是能感受到高烨云的心意,方有此举。

        马腾站在高烨云的身后,看见这样的一幕,不住地点头,看来,这边城百姓的人心,从此,便都是向着高烨云的了。

        以工代赈之事,在边城内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边城内,以及边城以下的各县乡里,给聚集在城外的流民发放了一些粮食之后,便让他们各自返乡,回到自己原先的村落。

        等到灾民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之时,乡县的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动工了。于是,青壮年便抓紧前往登记,参加劳役。

        若是此时,家中有钱有粮的,不愿意参加以工代赈,倒是不强求。只是,官府也是有规定的,若是青壮年没有参加劳作的,那么便不能领取赈灾的粮食了。

        以工代赈这样的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青壮年每日一升米,老幼每日半升米。并且,若是青壮的男女劳役表现得好,每月还能得到六百文银钱。

        当然,各乡各县开展的这些项目,并不是随随便便便开展起来的。而是由各乡各县研究讨论之后,最后高烨云进行确认,才能开始进行。

        除了开展兴修水利,搭桥修路、修筑城墙等工程,高烨云还鼓励商人们招收流民做工。

        但是,这就和官府的以工代赈有所分别,因此,高烨云便专门下发了一道公文,对商人或者是地主招收灾民做工另有详细的要求。

        比方说,制定灾民们每天劳作的最低收入标准,但是这个标准还是按照发放粮食来计算。

        官府以工代赈的最低标准是,每天发一升粮米和二十文钱。但是,若是商人招收灾民做工,那么这样的最低标准就是每天六十文钱,或者是三升粮米。

        在灾荒的时节,不少商人或者是地主们便会趁此机会,侵吞百姓们的田产。因此,高烨云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便特地下了一道命令。

        从现在开始,一年之内,不准追收百姓的欠款,并且在这一年之中,也禁止追收高利息,只能按照最低的收利息标准来计算。

        若是有人胆敢在这灾荒的节骨眼上放出高利贷,一经查实,便要罚处款项的二十倍罚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