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三更四更(8w营养液加更)-第5/7页





        打仗时吃败仗是常态,没有只胜不败的将军。赵良栋最终收复了建昌,平定了三藩,只有功劳没有罪责。

        不过赵良栋再三请罪,康熙无奈功过并处。

        赵良栋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一等伯爵,但暂时解除所有实职,重授銮仪使,又加八旗官学武学教授一职。

        銮仪卫即沿袭明代锦衣卫,銮仪使相当于锦衣卫副指挥使,是皇帝的心腹重臣。

        常泰已经提前和赵良栋通过气,让赵良栋知道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赵良栋欣然接受。

        赵良栋和康熙私下通气之后,将此事揭过。康熙看着一桌子弹劾赵良栋死罪的折子冷笑不已。

        赵良栋战略性撤退就要被处斩,你们这群在三藩之乱中吃过无数败仗,并在已经可以胜利的时候徘徊不前的将领,岂不是该被千刀万剐。

        康熙想着胤礽所说的“大清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入关的满人当自己还是后金,想着的只有满人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

        明朝的降将们总记得自己还是外人,比起立功更想避祸;

        只有大清人的思想才会不那么复杂,只为了大清做事。

        赵良栋和那些在大清入关后才记事的勋贵年轻子弟一样,他们才是大清的中流砥柱。朕必须尽快把他们培养起来。

        于是八旗官学很快开始招生。康熙改革了八旗选拔制度,不再用推举制,而是通过官学考核。

        八旗官学在胤礽恶趣味的建议下,取名为“北京大学”。

        纳兰性德、鄂伦岱等后世著名的满人大臣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学子。

        虽然不是八旗子弟,但被康熙宠爱颇深的大嗓门美人包衣曹寅,自然也包袱款款前去进修。

        赫舍里家也第一批把子嗣送了进去。比如胤礽另一个小舅舅常海,就被常泰亲自送进了大学中。

        可怜的八旗子弟,进学校后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照顾自己。

        行军打仗的时候不可能有伺候的人,所以他们要学会搭帐篷、生火做饭、洗衣服缝衣服叠被子……等一系列野外生活技能。

        因此入学后他们就迎来军训。军训现在校场举行。待他们习惯之后,就被拉到野外集训拉练。

        平定三藩之乱中,以吴三桂之死为节点,前后两段军事行动最大功劳者,安亲王岳乐和一等伯爵赵良栋亲自出任武学教授,挥舞着鞭子让这群年轻的八旗子弟意识到打仗的残酷性。

        常泰不放心常海,围观了一次之后,和噶布喇商量了一番,也向康熙请旨进入了学校。

        索额图见常泰居然主动进大学学习,也跑去转悠了一圈。

        出来之后,他问弟弟们:“你们这么废物,要不要再去学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