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狐狸露出尾巴?



  张小六怡然自得地走进会议室,一看记者非常漂亮,惊讶地摘下蛤蟆镜,把头一扬,垂在脑门前的一缕头发被甩在头顶。这是港台电影里常有的动作。

  他的花衬衣塞在喇叭裤的裤腰里,金利来皮带非常显眼,一双棕色漆皮高跟鞋锃光瓦亮。

  “啊,没想到大记者是个美人,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张主任赶忙介绍:“这位是冀东日报社的许飞燕记者,这位是煤炭厅规划发展处的张小六处长。”

  已经起身的许飞燕落落大方地伸出手说道:“张小六处长的大名如雷贯耳。”

  张小六的心里咯噔一下:“坏了,难道我们的猫腻被记者察觉了?不应该啊?也许她在故弄玄虚。她一个丫头片子,洞察力浅,随机应变吧。”

  许飞燕紧盯张小六的眼睛,发现他虽然故作镇定,目光却躲躲闪闪,随口说道:“张处长有什么心思吗?我又不是侦探,无需对我设防。”

  “我的妈呀,这个丫头厉害,看来得好生对付,不可麻痹大意。”

  张小六又把头一甩,用右手捋了一把头发,说道:“哎哎,怎么会,记者乃无冕之王,受人尊敬,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韩大路多次提起过您,一见人怎么有些出入啊?”

  “啊,我的老班长说我坏话了?”

  “那倒没有,反而把你跨城了一朵花。”

  张小六把大拇指一翘,顺杆爬:“我和韩大路那可是生死之交,如同香港武侠中形容的过命兄弟。‘韩张手’就是我两名号。”

  “这个我知道,他说这几年见不到你,担心您被糖衣炮弹打中,倒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

  “哈哈,我一个处长手中没什么特权,不会被糖衣炮弹瞄准。”

  “好吧,我们言归正传,请您谈谈小煤窑的事儿。”

  许飞燕做好速记的准备,张小六侃侃而谈:“冀东省乃是全国煤炭资源大省,冀东市又是煤炭主产区。157个私人小煤窑分布在冀东矿务局周边的有57个,大窑矿务局43个,玉屏山矿务局57个,年产煤炭300万吨,是三个矿务局的五分之一,但是私企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小煤窑周边的农民就地打工,富泽桑梓,一举两得。”

  “张处长,看来,小煤窑作用不小,改革开放就是让先富起来了的人带动年收入较低或者处在贫困线下的人也富起来,这个愿望能在冀东产煤区率先实现吗?”

  “不愧是一名名记者,提问题一针见血。煤炭厅目前还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共同富裕的命题不需要我们煤炭厅研究解决,你说是不是?”

  许飞燕感受到张小六不像韩大路直来直去。他说话留三分,太过于官方,有时候还云遮雾罩,令人难以捉摸。

  看来,“衙门的”公差不同于生产一线的干部和工人,优越感十足,居高临下惯了。许飞燕初出茅庐。可不吃这一套。…

  “那么,我们听说小煤窑周边老百姓上访煤炭无无序开才,导致田地、房屋、水渠等裂缝下沉,有无此事?”

  张小六何等圆滑,避重就轻地回答:“有,但是不多,这是矿产开采的必然结局,中国有,世界个地也有。”

  “噢,都发生在那些地方,您说具体些吗?”

  “比如,玉屏山矿务局周围藏族群众牛羊圈下沉、裂缝,煤炭厅已经责令周边小煤窑科学开采,加强开采区作业后的灌浆注水,杜绝雷士问题发生。”

  许飞燕对张小六回答频频点头,一边的张主任偷偷乐:“嘿,张小六不亏是处长,回答问题游刃有余,还把记者的疑惑巧妙解答,无招胜有招,太高明了。”

  “张处长”,明天我想去玉屏山矿务局实地采访,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我们报道煤炭行业就能有的放矢,真真实实,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消除谣言。”

  张小六胸有成竹地答应:“这个没问题,但是我得请示一下厅长,再答复您。您和韩大路熟悉吗?”

  “可以,我等您的消息。韩大路我认识,我们算是朋友了。”

  “要不这样,今天晚上我请您和韩大路吃饭。一来我们战友小聚,二来给您汇报厅长的指示。地点在冀东市‘黄鹤楼’饭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