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扬水论》-第2/3页
    
    吃完太子所奉上稻米,刘禅放下快子,笑着刘璿说道:“此米口感颇好,太子不如挑选一二,送至蒋尚书、马司隶、黄太尉等上卿府中,以为君臣同乐。”
    刘璿心中大喜,拱手应道:“诺!”
    他可清楚明白父皇的意思,赐予这些大臣稻米,礼虽不贵,但背后的含义着实不同。这是自己与他们交好的时机,也是大臣们受自己恩德的机会。
    往昔刘璿可是听从了他舅舅王迁的建议,不私纳宾客,也不暗中结交大臣。今有天子诏令,刘璿便可光明正大的亲和诸卿大臣。
    看着刘璿欢快的脚步,刘禅笑了笑,又拿起刚刚放下的奏疏。此封奏疏,乃是前将军、湘州都督邓艾所上,在此封表文里邓艾解决了刘禅向湘州提出的难题。
    当初在离开湘州之时,刘禅要求除了满足正常的驻兵外,还要湘州提供五万大军用于中原征战,并要承担北发大军的粮草。
    表面上,五万大军的粮草内部供给是个棘手的问题。但背后的的要求或是更难,即五万大军如何快速前往荆州,抵达中原作战。
    邓艾虽有犯难,但并未马上提出他的要求。而是请求刘禅给予他一些时间,他需要前往湘州各郡县视察,方才能上疏。
    在邓艾走访湘州大地数月,他终于有了解决方案,粮草以及交通的这两个问题全被他所解决了。
    奏疏上,邓艾表示自从北伐以来,大汉屯兵开田,在汉中、关中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西北。如今西北局势安定,唯有中原还有战事,每当大军东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近半,耗资很大,百姓劳役繁重。
    汉江流域之间,乃旧荆州富庶之地,楚国之所以称霸的根基。然而自赤壁之战后人口凋敝,土地荒废,多被蛮夷所据。
    竟陵到江陵之间,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重开扬水河渠,以引水浇既,大积军粮,又通长江至汉水运漕之道。
    在扬水以南屯兵三万,在扬水以北屯兵二万,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来说是陇西屯田的三倍之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可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为荆州积蓄三千万斛粮食。此些粮草足以够十万军民食用五年之久,凭借这些积蓄北可与逆魏争霸中原,南可灭亡东吴一统南方,大军的后勤当可无忧。
    同时邓艾表示扬水运河除竟陵一带地势明显高些,多数是平原以及水乡湖泊,大汉可自华容以北,竟陵以西,江陵以东的四、五百里的土地上,五里设一军屯,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战时,水军可在长江由江陵的津乡(今沙市)入扬水运河,运输士卒东南而上,在竟陵(今沙洋县)进入汉水流域。免去了水军绕行夏口,或是走襄阳陆道北上的麻烦,节约了大量的行军时间。
    大汉的巴蜀士卒从蜀中出发往往需要二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中原,如果使用长江顺江而下,并使用扬水运河,北入汉江,抵达荆州,不过一月的时间便可抵达中原,省去了大半的时间。
    粮草亦是如此!
    当这封《扬水论》的奏疏送到朝廷,刘禅极其满意,感慨道:“大汉若能克复中原,邓艾所疏《扬水论》当有三成之功。”
    邓艾的《扬水论》也不是凭空而出的,早在春秋时期孙叔敖为楚国所修扬水运河。当时楚国都城在江陵附近的郢,而粮秣经济依赖于从襄阳所在的江汉平原。其粮草往往需要从水路转道汉口,朔长江而上,转运到郢。对于大军调度上也是不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