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兵荒马乱告别田园 承担职责逃…



丁耀亢又回到了自己的山中,调整身心。好在他一直都是受着打击,还是把自己放在在田园之中,自己才能感受到山河的壮美。

        慢慢的,他又开始吟诗作赋,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母亲也就不再强迫他参加科举,况且弟弟虽然中举,却一直也没有真正谋得一官半职。但是弟弟中举之后,却能够靠着举人的身份很快置办了几十亩良田,家里原来靠着母亲多年经营的产业也算富足小康,这生活应该也算是安逸。

        现在弟弟一下子有了身份,而且弟弟也很懂事,还给哥哥名下也置办了20亩良田。这下子,母亲觉得丁耀亢靠着这20亩良田也能够活下去,就不再逼迫他去考取功名。

        但现实其实并不完全按照人的意图去发展,明朝的社会开始动荡,匪患兵乱经常发生。十多年后,丁耀亢已是44岁的时候,正赶上崇祯皇十五年,关外的皇太极发动兵变,十万大兵攻入长城以南。

        这下子,丁耀亢的田园生活的梦被打破了。四十多岁的人,如果再不担起家庭的重担,那可就是一个彻底没有责任感的男人。丁耀亢此时收起他的纸和笔,立马承担起护卫家人的责任。

        由于自己去过江南,所以他决定带领家族人一起向江浙一带去逃亡避难。

        于是他回到诸城,家族人都住在丁家大村。这里的人都是自己的同族人,他不想只带着母亲和弟弟一家逃亡,更想把自己的族人带走。因为这里有他的同父异母所生的几个哥哥,家人都在这里住。

        大哥丁耀斗、二哥丁耀昴等等,都在这里居住。他试图劝说他们和他自己一起走,可是大哥故土难离。

        他对丁耀亢说:“五弟啊,你为家人的安全所费的心思大哥心领了,但我不能够就这样离开生养自己的地方。我决心和守城的士兵一起固守家园。你看其他兄弟,如果愿意和你一起走的话,就带走他们吧!”

        凭心而论,丁耀亢他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入关的清兵与汉人不同,这些人与汉族人没有文化渊源。不懂得同根同源的道理,对老百姓也烧杀掠夺。所以已经入关的清兵非常狠毒的,只有逃亡这才是生路。如果你抵抗的话,那只有死路一条,况且明朝的军队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哪还能来保护老百姓的安全。

        丁耀亢已经分析明白时局,他觉得只有向南逃亡才是目前唯一的生路。说是逃亡,谈何容易啊?自己从山上下来,先去九仙山见母亲,他在劝说母亲就很艰难。

        母亲虽然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也知道明朝没有办法保证老百姓的安全,但她也很难离开故土,只是她同意丁耀亢带着自己的妻儿南下。当然,母亲也有自己的充足理由。母亲说:

        “耀心之子在襁褓之中,如何能在车马劳顿之中生存下来?我就不走了,在家带襁褓之中的孩子,就不信这清兵会连老幼也不留吗?”

        母亲讲的也是实情,原来弟弟丁耀心虽然中了举,没有得到仕途并不是大事儿。但是对于他们来讲,最大的事是弟媳妇一直没有给弟弟生个一儿半女。这样弟弟夫妻很是遗憾,母亲虽然不催促,但也觉得内心焦急。可是谁也没想到,正在战乱之时,丁耀心的媳妇儿却怀孕了。

        而且,前不久竟然生了个儿子。本来生儿子是好事儿,但没想到的是,丁耀心的老婆却难产撒手而去。现在清军入关,孩子还没有出满月,母亲怎么能够同意这么小的孩子和丁耀亢去避难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