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韩宋求援-第2/3页





        刘伯温觉得手握《应天周刊》等文字利器,根本不必在意部分士人的发难。

        “更何况,北方文事不兴,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

        北方长期被胡人统治,汉学不兴,许多人只识得胡语却不通四书五经,的确与南方士子不在一个层级。北方的士子经常是科举不第,只能望卷兴叹。

        这个问题直到朱元璋设立南北榜才稍有缓解,却也引发了明朝时期的高考移民潮。相对而言,还是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才有效带动北方儒学的复苏。

        “他们要不服,就打到他服!”

        旁听的朱承坤突然义愤填膺地举起小拳头。

        朱国瑞心道,能不能跟你娘学点好?别动不动的就想用暴力解决问题。

        朱承乾虽然没有说话,大眼睛却一直在转动,明显不太同意刘伯温的说法。

        半天没说话的胡惟庸拱手道:“殿下所虑不是没有道理。安丰与淮安相临,与大唐唇齿相依。如果殿下不发兵,一是会输在道义之上;二是安丰如果有失,淮安将变成前线……”

        没等他说完,刘伯温道:“韩林儿一日不除,殿下就不能光明正大地登基为帝。某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现在不是讲这个的时候!唐军兵强马壮,还怕直面元军吗?”

        “伯温,某不是不想除掉伪帝。只是湖广和闽地未平,咱们何必两线作战?”胡惟庸无奈地摊开双手。

        “给钱、给粮、送教官,让董抟宵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朱国瑞挥手阻止他们继续争辩,果断地给出答案。

        “另外,在《应天周刊》上大造舆论,就说咱们全力支持韩宋,帮助他们抗击元军!同时,中断与大元的所有贸易往来,尤其是军火供应。如果韩宋愿意抵押土地,就先赊给他们一部分武器。”

        “殿下英明!”

        两人琢磨一下,觉得这个办法的确算是两全其美,不禁齐声称赞。

        朱国瑞心道,这样的手段后世见得多了。从道义上支持谁不会啊?不就是借机发战争横财吗?真正赤膊参战才是落入下风。

        “父王,您这么做好像有点不太厚道。”

        朱承乾终于忍不住嘟囔一句。

        “厚道?治国要都靠厚道,咱们迟早得亡国灭种!为君者要学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至于治国手段,不管是白猫、黑猫,抓着耗子的才是好猫。以后,你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还多着呢!”

        朱国瑞把肚子里的存货都拿了出来,一举镇住为人正统、求知欲极强的大儿子。

        “儿子明白。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什么好坏,都要以事情的结果而论。”

        朱承坤卖弄着不知从哪学来的知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