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战争手段(下)



  “从十年前我们将小型反应堆搬上飞船,也就是爱因斯坦号建成后,军方就开始制造技术验证的飞船,搭载电磁轨道炮进行实验。

  最开始的实验是打固定靶,飞船上的轨道炮轰击几千公里外的靶标。那时候很顺利,几秒钟弹丸就击中了目标,虽然因为弹丸治疗太低造成的伤害很小,但没人怀疑它的未来。

  然后是几万公里,十几万公里,事实终于开始变得严重起来。

  理论上,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炮弹的轨迹应该是一条笔直的直线,不会有任何偏差,但事实并非常如此。

  至少在太阳系内,运行在轨道上的物体也并非不受外力影响,这是因为引力,无处不在的引力。

  太阳系质量最大的太阳,它的质量占据了整个星系的99.8%,在一些大型航天器运行时通常可以只考虑它的引力。

  但对于仅仅几克的弹丸,一切变得有所不同。

  太阳的引力可以被认为基本不变,但是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各种天体却在不停变化,他们的引力也在时刻变化,固定位置每一秒的引力都是不同的。

  这些变化非常小,飞船的导航系统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对几克的东西,这些变化的影响就很显著了。

  或许在几千公里的航程中,它的偏差只有几十厘米,几米,但当这个距离放大到几万公里,几十万公里,弹丸的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

  受时刻变化的引力,它的航迹是一条有着轻微弧度的线条,放大后就会发现每一段都是起伏的折线,等到了目标位置,偏差会达到几公里。

  我们尝试过通过计算修正弹道,但...即使是将弹丸放大到十公斤,能对它施加显著影响的天体还是个天文数字,我们需要计算出所有天体每时每刻对于轨迹上的点的引力,这还是双重动态的,现在根本不可能。

  别说计算机需要的算力几乎超过现有算力总和的十倍,就连实时测绘引力变化,建立模型都是做不到的。

  后来,后来实验根本进行不下去,几千公里的速度毫无意义,就连伤害都是十分有限的。

  要想抵抗引力和增加威力,就只能放大质量,但后果就是速度直接下降一个数量级。

  现在军方与已经暂时停止装舰实验,对于电磁炮的期望大大降低,我们的拨款也少了几乎一半,连太空实验的费用都难以承受。”

  戴维说到最后,痛苦地抱住了头,景色的头发被他揉的一团糟。

  电磁炮项目曾经被寄予厚望,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未来,但在几乎绝望的现实下,研究他们的人都基本丧失了信心,只是按部就班地不断尝试新材料,增加功率罢了。

  材料么?高明想起了金属氢项目,过去的几年里地球已经对金属氢的研究相当深入,甚至已经能小规模在实验室制造,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投入量产。

  可是看电磁炮项目目前的情况...他不禁怀疑,这条路究竟是不是正确的,电磁轨道加速炮弹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总会有办法的,还有几百年,太空战舰造出来也得一百多年,这么多的时间会有突破的。”

  高明想不出什么安慰的话语,只能将手轻轻放在戴维的肩膀上,希望他能振作起来。

  相比于简并态、核聚变这些刚刚初步踏入,前景似乎无限,每有发现都是重大突破的技术,电磁炮似乎已经步入了技术的老年期,难以走向更高的高度。

  好半天,当戴维抬起头的时候,眼眶已经变得通红。

  “我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了,但是就现在来说,不光是电磁炮,还有激光、粒子射流、球状闪电武器等等,无一不陷入了停滞,似乎都陷入了死胡同。

  说真的,如果人类未来的攻击手段只有这些,那估计连三体人一根毛都摸不到,如果他们有毛的话。”

  他的身上萦绕着一股颓废的气息,可高明也不能够改变沉重的现实,给予他帮助。

  再次看向那巨大的电磁轨道,他心里不禁升起一丝悲哀。

  看上去人类的发展欣欣向荣,一片光明,可是已有的技术似乎已经被发掘到了极限,最后的难关还是卡在了基础领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