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小高的地球之旅(一)



  “咳咳,咳咳咳咳。”

  接过高明递过来的蜂蜜水,丁仪一饮而尽,才感觉嗓子稍稍好受了一点。

  这是他来到火星的第八年,也是火星城计划进行的第五年。

  在过去的五年中,经过陆续近3万人的参与,火星城正在飞快地壮大。

  受技术所限,也是为了安全考虑,火星城没法搞科幻电影中那样覆盖几十平方公里的大玻璃罩子,这在现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务。

  更何况还要考虑到辐射、沙尘、甚至物体撞击,所以在经过严格论证后,PDC采用的方案是半埋式城市。

  城市的选址是营地附近的一处盆地,预计在建设完成后面积达220平方公里,理论人口上限35万人,实际承载人数不超过25万。

  建设火星城也并不是给如此巨大的面积全部用上玻璃,而是绝大部分由非透明纳米复合材料构成,中央及外环使用大量透明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成本极其高昂,但好处是重量仅有钢铁的六分之一,强度和寿命更是大大提高,设计使用寿命是200年,到了未来再想办法更换。

  在过去的五年里,火星的工业布局基本完成,拥有绝大多数自产能力地球只需要提供人员和少数尖端材料,其余完全可以由火星自给自足。

  如此短的时间里建立起庞大而齐全的工业,离不开一项新技术----工业打印机。

  这项技术脱胎于为火种计划配套的万能打印机,它没能做到能制造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台极紫外光刻机的地步,体积也很巨大,占地超过五百平方米,耗电量更是恐怖。

  但是它能够制造CNC数控加工中心,而且是母机级别的,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过程,添加好各种原料,然后接入电力,人们就能得到一台近乎万能的数控加工中心。

  而且它还能代替大型铣床、车床,直接制造大体积高质量的非标准部件。

  工业的基础是机床,有了机床,就能制造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业品,剩下的百分之一的成产设备机床也能制造。

  可以说,只要给工业打印机足够的时间,一台机器就能建立起一套完备而先进的工业。

  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工业打印机高到几乎难以承受的价格和极其困难的制造。

  换一种说法,这台工业打印机本身就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集成,至少像芯片这类还无法打印的东西,工业打印机内部实际上有着一套集单晶硅冶炼,晶圆制造,蚀刻包装一体的芯片制造体系,只不过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而已。

  这几乎竭尽了人类目前尖端工业最强大的技术,光是工时就高达数十万,需要所有产业的共同配合,即使到现在也只不过制造了一台,就是火星那一台。

  但它的强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它再小一些,制造速度再快一些,那就几乎能满足火种计划的需要。

  不过火种计划要求的万能打印机还有一项设计指标是远未实现的:万能打印机要有能够生产自身的能力,也就是复制能力。

  从工业开始以来,只有高精度设备加工次等精度的部件,要提高精度只能靠熟练人工,这是几百年来的真理。不过现在,人类要尝试突破这个真理。

  但是现在取得的成就也足够高了,至少目前是几乎能让人仰望,即使它的制造者也会怀疑这台犹如许愿机一样的机器是否真的出于人类之手。

  在集齐全人类顶尖技术的情况下,一年前,火星城的底座和穹顶正式完工。

  从火星轨道的卫星那里看,赤道附近多了个小小的白点,这个白点的面积是几百平方公里。

  穹顶自然是要进行气密性测试的,它可是要承受一个标准大气压,万万不能出事的,在测试多次后,丁仪和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来到火星城里,准备进行剪彩,表示火星城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但是意外却偏偏发生了,出事的部署最令人担心的穹顶,是气密闸。

  当穹顶之下排尽气体,慢慢释放空气达到标准大气压,一众领导摘下头盔致词的时候,气密闸的边缘承受不住压力;破裂,整个闸舱被大气压抛到几十米高,火星城的压力急剧降低,向外疯狂涌出的空气将众人扔向半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