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奶香豌豆羹
材料:豌豆200克,鲜奶400ml,芡粉15克,糖适量。
做法:
1.豌豆煮熟,捣烂,芡粉用水稀释。
2.热奶,放入豌豆泥搅拌均匀。
3.水沸后,加芡粉、糖,待汤粘稠后,起锅即可。
功效:清除体内毒素和脂肪层,帮助胃肠功能正常运作,补益气血,利湿润燥。
制作要点:热奶时间不能长,否则会破坏牛奶的营养元素。
中医师点评:豌豆在中医食疗中,主要可用于补中益气、清润止渴、心燥气浮。以此达到体内水火相济,气血平衡。改善面色、气短、脑供氧不足等情况。
豌豆炖牛肉
材料:豌豆200克,牛肉400克,番茄酱20克,洋葱1个,盐、胡椒适量。
做法:
1.牛肉切块汆水,洋葱切碎。
2.热油,爆炒洋葱,捞起后,防止番茄酱熬香。
3.放入豌豆、牛肉、洋葱翻炒,加适量清水焖煮至熟即可。
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脾虚少食,水肿;筋骨不健,腰膝酸软。
制作要点:焖煮时,用纱布包一撮茶叶同煮,牛肉更易烂,入味。
中医师点评:牛肉在中医里被归为性平之物,若配以性平的豌豆,益气又补虚,补血又强体,强体又健脑。但是需提醒的是,在煮熟煮烂的情况下,也不宜多食,以免导致胀气。
豌豆土豆
材料:豌豆200克,土豆300克,姜蒜20克,盐、花椒适量。
做法:
1.豌豆煮熟沥干,土豆刮皮切块。
2.烧油,爆香姜蒜,土豆入锅炒熟。
3.放入豌豆,加盐、花椒炒干水气后起锅即可。
功效:具有增强新陈代谢、益脾和胃、静心安神、醒脑的功效。
制作要点:面粉和水一比一的比例,过干或过稀,蒸出来的质感都不够好,
中医师点评:中医认为豌豆可用于脾虚气弱、吐泻、脾胃不和或烦热口渴。补气,为机体提供动力,提气养神。除烦,可静心安神。同时配以土豆以双向补给,解决精神不振,睡眠不佳等情况。
小米
简介
小米属于谷类,禾木科,又名粟,古代叫禾。我国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原产于我国。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故名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繁多,有白、红、黄、黑、橙、紫多种颜色。无论何种品种,营养都很丰富,
别名:粢米、黄粟、稞子。.
营养成分
每100克小米中含水分11.6克、能量358千卡、蛋白质9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75毫克、膳食纤维1.6克、维生素A17毫克、胡萝卜素98毫克、维生素毫克、维生素B20.1毫克、维生素E3.6毫克、尼克酸1.5毫克、钙42毫克、磷229毫克、钾284毫克、镁107毫克、锌1.87毫克、细4.7毫克、铜0.45毫克、碘3.7毫克等无机盐、亮氨酸1162毫克、芳香族氨基酸742毫克、天冬氨酸677毫克、谷氨酸1846毫克等多种氨基酸。
补脑作用
小米的各种微量元素是很丰富的。其中的硒,钙,锌等矿物质能有效预防脑细胞衰老。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并且能够与复合蛋白质生成人体脑及其他器官机能正常的营养元素。维生素B群能为脑神经的发育和运作提供必要的能量。此外,小米中含有如谷蛋白,球篮白等,更是脑力劳动者必须的补给元素。因此,综合其富含的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可以肯定小米绝对是补脑,健脑的佳品。
食用方法
小米宜与大豆或肉类食物混合食用。还可以蒸饭、煮粥、磨成粉后与其他面粉掺和制做饼、窝头、丝糕、发糕等。
选购技巧
颜色均匀,呈乳白色、黄色或金黄色,有光泽,颗粒需要饱满,生食味甘甜。
宜忌
小米忌与杏仁同。此外,气滞者忌用;素体虚寒,小便清长者应少食。
小米红枣粥
材料:小米200克,粳米200克,红枣20克,冰糖10克。
做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