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七十二:开业前后-第2/4页





        而司马光听了她这话,只当她是口是心非,旁的事,也不愿多想。

        九月廿三,经过小半月的准备后,张儒秀那家小铺子终于开了业。

        开业第一天,幽长的巷子便被堵得叫人走不动路来。

        人群拥在巷里,竟生出几分暖意来。

        客人多,也是天时地利人和造的势。

        一来是巷里的老人家太过热情又大多无聊,如今听说巷里冒出了个戴着面纱还能看人心思的小娘子,自然觉着新奇,都闹着要去捧场。

        二来,则是找的营销宣传的噱头太吸引人。那些托儿称她为声名远扬的女讲师,说她生的一颗玲珑心,能看透人的心。

        那些噱头任是雇主张儒秀看了,都不禁想拍手叫好。

        再次,苏州风气一贯散漫,百姓大多悠闲地作业,也攒了不少闲钱。如今听说巷里的浩大声势,自然也会去看看,就当是捧场。

        苏杭这两年水患饥荒少发,苛捐杂税也少,百姓自然不缺钱。结合着当地的实际情况,张儒秀把见面价定到了十五铜板一次,往后根据具体时间加钱。

        这价钱,若是定在华州,定有不少人抱怨,生意也会惨淡下去。可苏州的百姓根本不在乎这几枚铜板,甚至还议论着这价钱低了些。

        不等托儿上场,老人家便抢着上前去,叫张儒秀猜猜自己的心思,说出来自己心里的困惑,叫人解答。

        老人家头上的弹幕无非就是些家长里短,人来的多后,张儒秀都自然而然地总结了一套说辞,又根据每位顾客具体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十分贴切的说辞来。

        若是与儿孙之间有矛盾,张儒秀便会引着孔孟那套伦理,给人好好捋一番,到最后无非又归到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身上,叫人宽心,莫要干涉太多后辈之间的事。

        若是老无所依颇感孤寂,张儒秀便会给顾客举几个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的好例子,暖暖顾客的心,叫人常出去走走,莫要把生的希冀都寄托到旁人身上。

        若是担忧远方的子女,张儒秀便拍着胸脯打包票,叫人只管写信,无论相隔多远,她一定叫人给送到。

        老人家欢喜而来,到最后往往被劝得动情。几位老嬬更是抹着泪,出去时逢人便夸着铺里坐着的那位小娘子。

        待到老人家都走了后,托儿便准备上场了。围观的老百姓都对张儒秀十分好奇,只是仍在观望着,非得托儿来添一把火,百姓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走进铺里,心甘情愿地奉上手里攥着的铜钱。

        张儒秀找的托儿不多,却又各具代表性,几乎把各行各业都揽了进去。

        赶趁,行首,助教,一个接一个地上场,一番说辞下来,张儒秀便觉着有些力不从心。

        看着时辰也快过了去,张儒秀便叫一旁的小厮宣告着今日就到这里,来日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