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可留情
灌婴自投汉以来,一直对自己这个汉王尊敬有加,即便有时候受了委屈,也逆来顺受,将臣子这角色扮演的很好,唯独在今天,性情大变,一而再的冒犯君王。
先前反对立即带曹参上城楼之事,虽然言语有些过激,但并未多言,确定了其是忠心谏言,理应宽恕其罪,而如今,公然视君王如无物、放肆的拔剑砍君王暂时护着的人,这明摆着在打君王的脸。
刘邦明白,灌婴是位不可多得的骁将,但其无礼到这种程度,实在难以让人宽恕,那份胸怀已经被其填满了,不可能再忍,也忍不住,只能痛下杀手,送其一程,有了其把柄了,砍了其是理所当然的事。
之前没完全确定其是忠是奸,又考虑到其对扫平天下有大用处,所以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迅速清理掉,而今凶威在君王面前彻底展现,毫无尊卑,那么不能再拖下去了,趁此机会,正好送这不听话的棋子归天。
不听命的臣子和不能控制住情绪的臣子,最让刘邦害怕,君王站在其面前,其没有一丝压力,公然抗命,这不是为臣之道;身为国之重臣,却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控其情,心理这般不堪,何以堪当大任?如此意气用事,假以时日,岂不是说反就反了?
似这类猛将,留着就是个祸害,不留也罢,真到了其彻底翻脸的那一天,再想惩治他,可就晚了,其现在已经不把君王放在眼里了,一旦决意反叛,必然以雷霆之势砍了君王,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这个祸患是定时的,搞不好哪天炸了,纵观前史,此种臣子不能存活,尤其是在乱世中,更不能活着,这比功高震主更让君王害怕,因为功高,名气会压过君王、手握大权,却仍然会暂时听君王的命令,而像灌婴这种本就功高、手握兵权的上将,平时在君王眼皮子底下不遵王令,能不让君王万分恐惧吗?
所以,此刻不收拾,下次也许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对于张良,抱有一丝侥幸,若真有不臣之心,再砍不迟,而对灌婴,刘邦现在就断定其非除不可,如此嚣张、放肆之态,再胸怀宽广的人,也忍不下去。
这些时日,全军那么多兵马,被楚军围困在荥扬城内,不说当前楚军攻城的危急时刻,单说大军面临的缺粮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若不能杀出一条血路、夺回粮道,纵然能够守住城池,也只是一时的,等到粮尽的那一天,全军饿着肚子,必将不战自败。
夺回粮道,需要一位猛将,率精骑以闪电之势突袭夺之,方有些许胜算,这段时间,刘邦派出过多位骁勇的骑将堪当此任,皆以失败告终,不是阵亡,就是重伤,因此,战术是没错,是领兵将领不够勇猛和迅速。
掐断粮道的楚军都是楚之精锐,粮道的地形不易设伏,故而楚军们只能重兵把守,欲夺回来,法子最简单,主要是出其不意、行军迅速,而后是看将士之勇猛,若由‘万人敌’猛将领兵袭击,成功率极高。
思来想去,刘邦本打算派灌婴这几日率兵去夺,以灌婴之勇、之速、之将才,必能大功告成,这么做虽短暂丧失了骑兵上将,造成军心不稳,但是迫不得已,只能冒险一试、别无他法,一旦成功了,全军会扳回一些劣势,在荥扬会多支撑一段时间,有了喘息之机,就多一分想出办法脱困的机率。
而今灌婴这么做,让刘邦万分失望,其此前做的不算过分,所以念着其有大用、一直忍着,如今必须下狠手杀之了,纵然不利于全军、会打乱计划,也要这么做,要知道,反叛之将,比楚贼更可怕,刘邦宁愿面临楚军亡国之危,也不愿看到内贼弑君夺位的惨剧,那样会成为千古的笑话,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亡国之君远没有内贼夺位更让人感到可笑,自古以来,有功成的帝王,必然有失败的枭雄,失败者曾经的辉煌,不会被人遗忘,创下霸业与其他雄主争锋,是令后人肃然起敬的了不起人物,而若是被家贼夺了位,就会是另外一种说法了,此前表现的再英武、圣明,也会因此毁于一旦,被内乱毁了的君王,在后人看来,定然不堪入目,刘邦是绝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现在看到了苗头,就要及时掐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