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稻作起源之华南说-第2/4页



    这个做法有点鸡贼跟讨巧,但也是苏亦接触石峡文化的时候,就多出来的想法。

    有了书单跟相关论文推荐。

    剩下就是苏亦的事情了。

    首先要找书,收集资料。

    书本还好,书店没有就去图书馆找,麻烦的是论文,跟后世直接从知网下载不一样,还要一一地去翻找。

    想要收集到所需要的论文,在没有论文目录索引的情况之下,是一件很琐碎的事情。

    写论文,没有引用,跟民科考古有啥区别?

    好在,这些也只是琐碎,并不困难。

    因为,这年头图书馆或者资料室都有意识的保存报纸跟相关书刊杂志。

    其实,大部分的资料省博的图书室都有。

    书架上是书刊杂志都都摆得整整齐齐的,基本上购买订阅的书刊杂志都会保留。

    甚至报纸也是如此。

    都用报纸夹子夹在一起,挂在书架墙壁上,归类清晰。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查找资料的时候,更加的便捷。

    查找资料,苏亦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是观看资料了。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大丁颖教授的《中国水稻栽培学》。

    丁颖教授,或者是是丁颖院士,早在55年就当选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

    说是中大的丁颖教授,然而,丁颖教授并不仅仅是在中大任教,他还是中国农科院的首任院长,也兼任过华南农学院的院长。

    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还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也被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或者是杂交育种技术之父。

    因为丁颖教授,早在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也就是中山一号,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嗯,杂交水稻和杂交育种其实关系不大,是完全两个概念。

    想要了解石峡稻遗迹,水稻栽培学就必须要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丁颖院士在水稻起源方面的学术主张。

    其实,对于苏亦要研究石峡稻遗迹,不止杨式挺意外,就连沈明也意外。

    因为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苏亦都不应该选择这个方向。

    北大的考古传承不是这一脉的。

    然而,苏亦有自己打算。

    所以当沈明问,“稻遗迹能研究出啥名堂啊?”

    苏亦笑,“名堂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在20世纪初,世界学术界主流观点都认为印度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中国稻作是由印度传入的。然后这个说法被中大的丁颖教授给推翻了,还提出来著名的稻种起源‘华南说’,而,咱们石峡稻遗迹的发现,就是最好考古证据。”

    他这话一出来,成功了引起办公室内众人的兴趣。

    老吴同志,都忍不住问,“小苏,给我们说说咋回事。”

    王大姐也说,“听你这么一说,咱们石峡发现的稻遗迹,还挺重要的啊。”

    苏亦笑,“这一点,毋庸置疑。”

    沈明问,“我还是比较好奇,你刚才提稻丁颖教授的华南说是咋回事。”

    不关注稻作起源的人,丁颖教授这个名字还是很陌生的。

    毕竟,在这个媒体资讯传播受限的年代,丁颖教授的名字肯定是不如后世的袁隆平老爷子出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