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秦朝一统天下,王翦的作用无比之大-第2/3页
赵王迁一听,担忧起来,忙向司空马讨教救国之策。
司空马道:"如果大王分一半国土给秦国,秦国必然接受,秦不费吹灰之力得半个赵国,必然大悦而受地却兵。
秦国受赵地而实力增加,山东各国必然惊恐,唇亡齿寒,诸侯们必然惧而救赵,于是合纵之事乃成。
这样,大王虽然名义上亡赵一半,实得山东各国支持以抗秦,秦国就有可能不足抵抗而亡。"
赵王迁一听司空马的馊主意,不免十分失望,回答道:"前日秦攻赵,赵国贿以河间十二县,仍不免于秦祸,如果又割国之一半,赵国力不能生存,这是亡国之计,望君再想一个好办法。"
司空马又道:"臣本为秦刀笔吏,未尝领兵作战,请大王任臣为将,与秦军交战。"赵王迁无法同意他做将领,于是司空马告辞离开赵国。
司空马行至平原渡时,守令郭遗问道:"请问客人,现在赵国形势如何?"
司空马便说赵王不用其计,赵必亡。
郭遗又问:"以客人推断,赵国何时亡?"司空马道:"赵王若用武安君李牧为将,还可维持一年,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现在赵王听信奸佞韩仓,这个人嫉贤妒功臣,如今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果不出司空马所料,武安君李牧因战功赫赫,遭韩仓的嫉妒,于是他在赵王面前极力诬陷李牧。
另一奸臣郭开收受了秦国的重金贿赂,也向赵王诬告李牧谋反,昏庸的赵王迁不辨忠奸,信以为真,马上下令逮捕李牧,让赵葱及齐人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
李牧自知为奸人所害,拒不受命,但终于被赵王派来的人逮捕,李牧被押解到邯郸,韩仓当面诬陷李牧:"有一次,将军获胜,大王向将军敬酒,将军借口为大王祝寿,欲行刺大王,罪当死。"
武安君申诉道:"臣身长臂短,不能及地。为此,请工人以木材接手,大王不信,请亲自观看。"
李牧出示双手让韩仓观看,并请求韩仓向赵王言明。
韩仓本欲置李牧死地,一口回绝:"大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
李牧知自己必死无疑,只得向北面拜后,赴死。因赵制人臣不得在宫中**,李牧便迅速出宫,举剑自诛,因臂短不能及,便衔宝剑抵柱自刺而死。
赵王迁被流放房陵。
名将武安君终被潜杀,司马尚被废,这样,赵王迁自毁**,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
秦将王翦闻知李牧死,大喜过望,遂率大军攻赵。
赵葱、颜聚率军抵抗,这二人哪是王翦的对手,一仗下来,一败涂地。
赵王迁八年秦军攻入邯郸,虏赵王迁及颜聚军。
赵国灭亡。
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赵国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对手。
而王翦帮助嬴政消灭了战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统一的进度。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赵国灭亡后,秦国的疆域已经和燕国接壤了。
而这,无疑让燕国上下十分恐惧,所以有了荆轲刺秦这一故事。
秦始皇十九年,发生了华夏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
荆轲失败,秦王嬴政对此事自然十分愤怒。
嬴政心想,自己都还没有找燕国的麻烦,燕国自己就送上门了?
于是嬴政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
在这场战役中,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国和代国的联军由燕国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
在此基础上,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燕国的残余势力,是由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清除的。
当然,在王翦攻破燕国都城后,燕国的残余势力,已经是不足为患。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燕国的灭亡,自然也可以将功绩算在王翦这位名将上。
在赵国、燕国相继覆灭后,楚国自然成为了秦国一统天下道路上的重要阻碍。
对此,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
在领兵灭楚之前,嬴政就灭楚需要多少士兵问过王翦和李信,李信只要二十万士兵,当时王翦就提出非要五十万士兵才能灭楚。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mimiread.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