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不搞事就浑身难受-第2/3页



现在没有“千金买马骨”的典故,吕武肯定不能让下大决心以及损失很大的投奔者心寒,又给予列国晋国利用完就丢的印象,慢慢给予孙林父以及崔杼参与国政的机会。

吴国离晋国太远,属于鞭长莫及的那种距离。

阴氏看不上吴国的邦交权,吕武先后找各个“卿”讲道理,告知他们吴国的邦交权就是个鸡肋玩意,先后沟通下来吴国的邦交权也就给了孙氏。

这才有了士匄提问,吕武看向孙林父的原因。

孙林父站起来对众人行礼,说道:“尚未有结论?但闻两军于大江水战,吴军胜势颇明。”

大江就是长江咯。

在“东方世界”的当前阶段,能够打得起水战的国家并不多,楚国和吴国绝对算其中的两个。

实际上,楚国和吴国在几年前已经打过大型水战,以楚国的惨胜落下帷幕,也才有了楚国占领“芜湖”打赢了那一场战役的结局。

这一场楚国和吴国的水战,是诸夏历史上第一次有正经记录的大型水战。

士匄对水战什么的两眼摸瞎,好奇地问道:“吴弱且小,楚强且大。必是楚舟船众,为何吴军胜势?”

孙林父同样对水战一窍不通,只能是复述字面描述,说道:“吴人心哀,君父有敢死之志,众莫敢不从。”

是吧?

国君连死都不怕,摆明就是要去玩命的。

身为人臣以及没半点话语权的群体,他们敢不拼命就是个枭首示众的下场,死在刑场还不如上战场拼命,也许能侥幸生还呢?

在楚国和吴国那边,君权之重超乎想象,杀起大臣来真的跟宰只小鸡一般,跟中原列国是不同的政治格局。

以消息传递的延迟性质,楚国和吴国新一轮的“芜湖之战”应该是结束了?晋国想知道谁赢谁输需要等上半年左右的时间。

用剧透的方式,吴国的确是赢了再一次的“芜湖之战”,他们打赢之后各种高调,之前对晋国表现出的谦逊被忘到一边,再一次派出使节到晋国的自称是带着王号。

事情还没有发生,能够预见的是晋国君臣见吴国使节号称王号,一定会是满脸懵逼的表情。

结果吧?隔一年之后,楚国和吴国再次爆发大战,楚国令尹子庚知耻而后勇获得大胜,并且俘虏了吴国公子党。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www.mimiread.com 安装最新版。】

“且不论楚吴之战如何,我等已一岁安稳,为使诸侯不忘于我,是否兴兵造势?”士匄提议。

吕武皱眉没说话。

另外属于阴氏阵营的荀氏(中行氏)、解氏、赵氏看到吕武皱眉,有点蠢蠢欲动想跟士匄掰腕子。

经过一轮愚蠢操作的魏绛可能是知道自己很蠢,有了一次被教做人的教训,轻易不敢吭声。

彘裘站起来对吕武行礼,恭敬问道:“元戎以为如何?”

这位士鲂的儿子,他不是在激将什么的。

以前还没有看出来,后面大家渐渐发现彘裘是吕武的小迷弟,总会让士匄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

比如说,明明范氏内部商议之下形成一致,遭遇到吕武觉得事情有问题,第一个退缩的总会是彘裘。

这就等于范氏内部有矛盾,或者说彘裘站到吕武这边吗?事情并不是这么算的。

无非就是彘裘觉得吕武超级厉害,但凡吕武觉得不妥之后,会让彘裘认为那件事情不对头而已,不代表彘裘在真正发生事情的情况下会背叛范氏。

比较诡异的是士匄并没有拿彘裘怎么样,给予其余家族一种范氏跟阴氏关系很不错的解读。

“若兴兵,南下‘商丘’罢。”吕武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士匄的意见不错。

不真的开启大战,搞一次武装游行来展现晋国的存在感,以政治目的上的需求显得很有必要。要不然时间一久,晋国一直没什么存在感,还真的会让列国产生晋国衰弱了的误会。

这个就是为什么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关于霸主国消息的原因,除了霸主国真的能搞事之外,要的就是消息不断这种效果。

宋国近期很不甘寂寞,跟卫国重新纠结到一起,有点要参与卫对鲁的战争,连带还对曹国展现出了敌意。

晋国出兵去“商丘”作客,警告宋国安分点,以整体局势是一种需要。

士匄一听是去“商丘”就有点兴趣缺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