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草,完犊子了!-第2/3页



城墙的出现也有防止野兽袭扰的出发点,后来发现能够有效抵御敌军的入侵,开始对城墙有高更厚的需求。

在春秋中期之前爆发的攻城战肯定有,并且一定还不少,后来姬周一朝搞礼仪制度,给诸夏各国做了相关的限制。

在礼仪制度的约束下,晋军和楚军能在“邲之战”搞出奇葩的一幕,出现战争在野外对决也成了习惯,贵族对于攻城战感到陌生很是情有可原的。

战场之上,只有懂得太多的吕武感到格格不入,其余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不懂太多花样和套路的人,他们看到的是范氏和赵氏的部队卖力攻城,郑军应对起来不慌不忙,感觉自己享受到了一场视觉惊艳的表演。

认为是“表演”在当前并不是一种侮辱,相反是一种极大的赞美。这个又是当代特有的“民情”了。

而在吕武看来,范氏和赵氏的表现只算是勇气可嘉,其余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明明搞了“花样”,想要对“冯”的东、西、北三面城墙进行佯攻,进攻北面的范氏和赵氏部队才是杀手锏,怎么搞的四面进攻的部队同样卖力?

这样一搞,跟全力攻城有区别吗?存在区别的是士匄在南面动用的兵力较为雄厚而已。

吕武发现城内有动向,心想:“郑国的主将可算反应过来,从其它城墙段抽调后备部队增援南面守军了。”

没经验,不代表没一双眼睛,脑子里也全是豆花啊!

事实上,这样才算是正常的发展后续。

如果郑军主将从头到尾没有反应过来,吕武就该怀疑指挥郑军的主将是不是智障了。

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入城矣!”

是的呀!

尽管郑军主将做出了反应,时间方面却是显得迟了,守军的后备部队没有抵达,范氏和赵氏的部队已经杀上城头,城墙上很多郑军被杀,一些城墙段已经被范氏和赵氏的部队占领。

战事发展到这一步,范氏和赵氏的部队接下来就应该是强占城墙走道,保证现有战果的同时,拥有从城墙段下去的通道。

国君看向吕武,低声问道:“克城否?”

吕武摇头,声音同样不大,就实说道:“‘冯’有九道防线。”

第一层……也就是外围城墙都还不算完全攻下,里面还有八道防线。

再则,南面的郑军虽然败了,其余三面还在坚持,看上去没有放弃的意思,还有得打。

国君还是在继位后恶补军事知识,看了一小会又说道:“郑人顽强,我军伤亡颇大。”

这个就是问题之一。

守卫城池的郑军太过于顽强,代表早就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建设,不会因为第一道城墙被攻占而导致心理崩溃。

一支军队只要不崩溃,哪怕是所有的防线失守,他们就还不算败得彻底,依然有反败为胜的可能性。

所以什么都是假的,军队没被消灭干净,甚至还有足够的反扑实力,战事就不算出现最终结果。

属于晋军的旗帜在“冯”的南面城墙飘扬,战场上爆发出了欢呼声。

那是观战的其余家族军队在给范氏和赵氏的攻城部队喝彩,他们却是道贺得有点早。

在接下来,随着郑国南面守军无法重新夺回城墙,范氏和赵氏的攻城部队成功占领“冯”的城墙段,他们又配合其余方向的袍泽占领西面城墙段,东面和北面的郑军进行了主动的撤退。

战事发展到这里,范氏和赵氏的进攻部队完成了对“冯”第一道城墙的占领。

他们趁势对“冯”的第二道防线发起攻击,再次成功突破郑军设立的第二道防线,马上又对郑军的第三道防线发起进攻。

看着攻势凌厉,郑军也在节节败退,吕武却对国君说道:“我军伤亡过甚,将士体力亦是不支。如不减缓攻势,恐将有不忍言之事。”

国君犹豫了一下,召唤来韩起,命韩起去前线提醒士匄。

随后,国君唤来了中行偃和程郑,命令要求他们随时让部队进城。

吕武就安静看着国君的一系列作为,发现魏琦在看自己,给了一个温和的微笑。

国君让韩起去找士匄,是想让士匄欠韩起一个人情,暴露出了他对韩氏的真实态度。

仅仅是这一个,吕武就觉得自己大赚特赚了。

另外,是吕武指出了那些问题,错了会是国君和韩起的锅,正确了则少不了吕武的人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