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属于阴氏的战略部署-第2/3页
吕武选的上河西之地第一个建城地点就在“定阳”附近。
他并不知道以后秦国建了“定阳”这么一座城,只依稀记得那附近叫“甘泉”这个名字,城池建成之后会取名“甘泉”。
阴氏迁徙九万人,仅仅一个“甘泉”当然无法完全容纳,也就需要再建设多个“邑”以及众多的“邦”。
日后“甘泉”将作为阴氏在大河西岸的桥头堡,顶住秦国可能的反扑,又是作为阴氏一再西征的军事重镇。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www.mimiread.com 安卓苹果均可。】
包括宋彬在内所有与会的阴氏家臣,他们渐渐听明白了。
他们的家主在近几年会一再打击秦国,只是阴氏不会从实质上再向西进行土地占领。想再有什么动作的前提是,等待“甘泉”这座城池的建成。
南迁五万人倒是一件不用多说的事情了。
阴氏与赵氏置换了“杨”地,不能只是名义上的获得,肯定需要迁徙人口进行生产。
在那一片土地上,赵武修复的“赵”城并不会作为枢纽,相反吕武选择了“昆都”来作为枢纽中心。
另一个需要吕武重视的叫“高粱”,他再建起一座新城,四座城池就能够纵向地形成两个掎角之势。
等于说,阴氏新建的那座城很挡在两个谷地之外,任何从南边来的人都将途径新城。
阴氏在建城之初不能搞得场面太大,需要先从“邑”级别来建设,再造成一种“需要”的假象,慢慢将级别提升到“城”的级别。
这个相当符合吕武的行事规则,在内绝不主动搞什么轰轰烈烈的举动,只会等他完成了某件事情,其余家族才回过神来:呀!原来阴氏干了这些事情啊?
而等他们知道了,阴氏已经从实际上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宋彬问道:“如何可得‘随’地?”
现在“随”地是老智家的封地。
智罃不是病了吗?
连带智氏的下一代继承人上次病发之后,身子骨也一天天的虚弱下去。
梁兴说道:“智伯病重,智氏不稳,图谋‘随’必遭人口实。”
阴氏跟赵氏置换封地,本来总督“温”的梁兴被调回。
因为“杨”并不是什么飞地,吕武没有打算委任总督军政事务的家臣,梁兴也就回归“大怀抱”等着分配新的任务。
葛存说道:“‘吕’之旁有‘彘’、‘瓜衍’,有‘随’并无不可。”
事实上,“彘”在“吕”地旁边,汾水北岸的“瓜衍”跟“随”相隔一条河流。
宋彬轻蔑地撇了葛存和梁兴一眼,心想:“你们两家伙知道个屁。”
那个“瓜衍”是范氏的封地,只是当地主要生活臣服了晋国的狄人。
范氏获得“瓜衍”的同时也获得了数千狄人的效忠。
他们在获得“瓜衍”之后并不怎么重视,一直都是作为一块名义上封地的存在,历来采取的就是不管不问。
这个也是因为范氏的封地着实太多,有农耕价值的封地宝贝到不行,没什么产出的封地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在乎。
不独范氏是这样的观念,贵族有一家算一家都是相同的情况,相反阴氏这种喜欢占领穷乡僻壤区域再去开发属于个例。
宋彬轻视葛存和梁兴的理由相当简单。
吕武多次提起要向北扩张,先期目标是找到一个叫“太原盆地”的地方。
主要点了军事相关科技树的宋彬对地形会比较敏感,再有几次亲自前往了解,很清楚“随”地对阴氏向北扩张非常重要。
宋彬甚至认为不光需要获得“随”地的控制权,还需要想方设法地从范氏手里拿到“瓜衍”。
阴氏只要得到“随”地和“瓜衍”就能在汾水两岸分别向北开拓,直至挺进那个叫“太原”的盆地。
现在阴氏只剩下一块飞地,也就是在南方的“原”。
拿“原”去换“随”都是一件亏本的买卖,别说拿去换“瓜衍”了。
宋彬看向吕武,说道:“如‘原’分切,置换智氏之‘随’、范氏之‘瓜衍’,可行?”
这位阴氏第一家臣没提“彘”地。
下军佐士鲂的“本命”封地就是“彘”。
士鲂的情况跟赵武不一样,说什么都不可能拿出来跟人置换的。
另外,也就是阴氏目标明确的关系,要不像“温”地或“原”地这种农耕区,哪一家拿到手都会宝贝到不行,说什么都不可能放手的。
吕武说道:“可试探智氏、范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