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秦庭震动-第2/3页
再过上个百八十年,秦国要是能继续存在下去,会作为诸夏列国中第一个无视“士不教,不得征”规则,再次玩起全民皆兵的那一套。
结果是五十多万秦军被五万“魏武卒”打得漫山遍野地逃窜。
不过话又说回来,“士不教,不得征”这一套在汉帝国崩溃之后,往下的王朝基本就没再管了。
也就是说,自两汉之后的封建王朝,征集兵源制度开始变得不怎么讲究。(一般玩亦兵亦农,乃至于战争爆发再拉壮丁)
秦国集结了所能集结的兵力,秦君赢石任命刘轼作为统帅负责北上增援。
这个刘轼是谁?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士雃。
没错,就是晋国八个卿位家族之一,老范家的那个士氏。
士雃跟士燮是同辈,是士会的次子。
士会曾经流亡到秦国,归回晋国之前将次子士雃留在秦国,自此士雃别为刘氏家主。(汉高祖刘邦的二十一世祖)
比较神奇的是,士雃让自己的儿子刘明回到晋国,士燮划出一块地给刘明,导致晋国也有一个老范家别出的刘氏。
留在秦国的士雃一再受到重用,秦桓公(嬴荣)时代一再担任使者到处出使各国;到了秦君赢石这一代依然一再担任使者,并且开始接触军务。
士雃得知增援后子针是要将吕武所部消灭,并不因此有什么特别想法,该卖力依然十足卖力,暗中通知吕武赶紧跑属于不可能,倒是会派人去晋国通知老范家。
他当然知道吕武是谁,一旦吕武战死在秦国北疆又会让晋国发生什么事,进而又对国际局势起到什么效应。
关键是,那些事情关他们这一支在秦国落地生根的刘氏何干?
若要硬说有关系,通知老范家准备接盘阴氏,会显得更加符合当代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秦国忙碌起来,一队又一队被集结起来的老少爷们前往都城“雍”进行整编,再分别开拔向北而去。
远在秦国都城“雍”北边两百多里外的泾水北岸,秦军安营扎寨并加固工事,追上来的晋军也已经将营寨搭建起来,两军开始了“你看我,我看你”,偶尔再发生一些互相挑衅爆发的小摩擦。
吕武对后子针率军南撤又停在泾水边上,甚至开始与己方发生摩擦,哪怕无法完全猜透,多少也能品味出一些什么。
聪明人不止吕武一个。
晋国这边有些贵族看破不说破,默默做好一应准备,只等着命令被下达。
人小鬼大的晏婴又开始往吕武这边频繁跑,几次用好奇的小脸蛋问吕武,为什么一定要逼迫秦军应战之类的话,并且表示齐军绝不愿意跟秦军交战。
吕武为什么要跟秦国过不去?
也就晏婴可以仗着年纪小能够问一问,换作其余的齐人,谁敢开口直接问啊。
晏婴可以问,吕武却不用给答案。
至于齐军要不要跟秦军交战这种事情,他们有什么资格做自己的主?
吕武非要跟秦国过不去,只因为他是一名“过来人”啊!
明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不去将危险扼杀于摇篮,要等着被收拾咯?
再则,关中凭什么一定是秦国持有,不该是有德者居之吗?
吕武当然清楚无法一次将秦国灭掉,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削弱,找到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取代,不行咯???
“义渠残余逃奔向西,泾水以北几近再无义渠。”中行偃之前在魏琦的指挥体系下,刚过来吕武这边。他很直接地问道:“白翟向东北逃窜,彼处有阴氏拦截?”
吕武答道:“白翟所剩不过六七万人口,能战之人不存一万,冢中枯骨罢了。”
中行偃又问:“陈兵于此,为待秦国援军前来?”
吕武说道:“秦盟楚,楚为晋之大敌。胜楚难也!若不弱秦,晋必受夹击之势。”
中行偃当然认可吕武的说法。
让他不明白的是阴氏和魏氏有那么伟大吗?为了晋国的未来不惜发动私战,还要在泾水边上跟秦国打一场大型会战。
这种战争打赢了能够获得战俘以及其它战利品,不是国战为前提条件,涉及升爵和增加封地的功劳却是不会有的。
阴氏和魏氏愿意打这样的战争,其余各家族未必愿意。
吕武很清楚中行偃……,或者说其余贵族的内心想法。
他笑着说道:“我与国君、元戎有约定,攻秦若战而胜之,各家必有所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