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士人自有风骨,官场只论等级 (二更,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百家各有所长,就连皇帝陛下亲定之纲本之中亦有提及。想必皇帝陛下也深信诸子学派对天下有裨益。”

  淳于越说了这番话,立刻引得诸子门生纷纷对淳于越投去认同的目光,方才堂中剑拔弩张的气势也被立刻缓和下来。

  今日来这里的诸位,其实都是希望自己学派能被得以发扬。

  百家之术,其实王族真正用之者,独有法家。

  但是儒家却经久不衰。

  而其他各家则因为战事纷争,被分流成诸多学派。

  李斯看着这淳于越,大有众望所归之势,不禁紧拧眉头。

  李斯忽然间意识到一个他早已忘在脑后的事实,论名声,谁也比不过儒家。

  当年孔夫子收七十二名徒,而后周游列国,孔儒门生遍布天下,势力极广。

  而法家素来主张严刑峻法,即便李斯不想承认,但是比起儒家,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虽然约束了百姓,但是其名声比之儒学,自然是差了很多。

  淳于越继续道。

  “但是诸位,时移世易,百家之学中确有内容已经不适宜当今天下一统之局。老夫如此说,不知诸位可认同?”

  公孙谬对着淳于越遥遥作揖。

  “淳于仆射秉承公道之心,所谈确实切理,说的话,我等心服。”

  说着,这公孙谬朝着他身边左右的都看了看。

  名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兵家都齐齐点头。

  李斯听着这话,咀嚼其味,心里颇为不爽。

  淳于越说的话是公道话,显然他淳于越已经得到了这一众诸子名士的认可。

  淳于越为大儒,处事向来坚守仁义礼智信五字。

  “我名家公孙谬虽为名家公孙龙之后,传承祖上之学至今。虽为后人,不当有欺师灭祖之行,但是公孙谬还是要在今日,于诸位面前承认,我名家学说确实有于当下不适宜的。”

  一个身材矮小的先生主动道:“天下为一,战事皆无。是故我兵家之道,大多不能为当世皇帝陛下所用。”

  兵家——

  不只是李斯,许多人都眼前一亮。

  今日前来的,多是为朝臣荐举而来,很多人李斯并不认识。

  李斯没想到,兵家居然也会来人。

  这可是大秦,秦国朝堂上多少武将,这些武将自然属于兵家之列。

  李斯肃容问道。

  “先生自言出自兵家,不知是哪门哪派?”

  苏恒作揖笑笑。

  “回李祭酒,兵家无流派之分,只有国别之异。”

  李斯为这苏恒明着怼了回去,脸色微微一怔。

  而苏恒说的这话,也确实很妙。

  于是堂下非朝臣者,全部大笑了起来。

  对李斯,他们其实心里都有意见的。

  谁不知道他提了焚书之议,又上了挟书令。

  而且李斯如今不是廷尉,虽然皇帝陛下恩宠之名广传咸阳,但是从廷尉到太学祭酒,只是铁一般的事实。

  倒也谈不上诸家名士对李斯落井下石。

  但是事实就是,李斯的名声因为焚书之议和挟书令引得天下士人对他很是反感。

  于是他的黑料也被大家又扒了出来。

  残害同门。

  这对于士人而言,是非常不耻的行为。

  可是李斯他做了。

  诸生对李斯确实不满,但是他们今日既然来了,自然不会当面戳穿。

  大家都是穿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于是这太学之议,比之朝堂之上的肃穆,诸士表现的都有些随意了,甚至,对于上座的那位,显得有些轻慢了。

  这可是太学,堂中是有将士们在内的。

  士卒们皆手中持钺,列在角落里,以防不测。

  百家之士,一无冠冕在身,二无玉圭持于手中,有些人还操着乡音,场面显得很是混乱。

  这帮士兵们自然开始你望我我望你。

  这里可是皇帝陛下的太学,怎么能这么混乱呢。

  李由久居官场,习惯了朝堂之上肃穆森严的氛围,更是见惯了他父亲身为廷尉高高在上为众臣所钦佩羡慕的景象

  李由不像李斯。李斯曾在外求学,还曾拜入荀卿门下,他自然是见过这百家论列的场面。

  但是李由没有经历过。

  李由对这些人对他父亲大人很为不敬的场面感到很为愤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