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文字



  董良看着两个人,心里一转,明白他们的意思。

  笑笑说:“你们不明白这东西的价值。我这不过半柱香的时间就制成了一本书,若是熟手,还能更快。

  你们想想,书是多么珍贵的东西,有了这印刷术,书籍和知识再也不是达官显贵们的传家宝了,你们的孩子也有书读了,天下读书人都要承这印刷术的人情,这是多大的功劳。

  跟着我干,我把你们的名字刻下来,印在书上,把你们记在史书上,名垂青史怎么样?”

  两个人脑袋嗡的一下,被名垂青史四个字砸晕了。

  纵然他们生活不错,比普通百姓要富裕,但是匠人的身份其实并不受重伤,每天在达官显贵呼来喝去中乞食。

  名垂青史这种事怎么想也不可能轮到他们。

  其实这个印刷术是董良出的点子,两个匠人不过是跟着动动手而已,就好像董良出资搞发明,研究出来的专利理应归董良所有。

  但是董良并不在乎这个。

  把这印刷术的名头让出去,也没有什么损失,又能收买老曲和老鲍。

  当然也不是非收买他们,这种工作换了别的工匠也不费什么事,但是正是因为只是小事而已,董良也不想再费什么劲。

  何况,在董良的规划中,虽然将来想跳过南北朝,直接建立后世科举时期的王朝,但是也不想让儒家一家独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也应该受到重视。

  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移风易俗的过程,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小小的铺垫也无伤大雅,算是一步闲棋。

  两个匠人当然对名留青史四个字感到荣耀,但是老实说也没有就因为这四个字肝脑涂地的想法。

  都是老工匠了,也不是小年轻哪那么容易热血。

  但是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晋身的希望。

  这上司看重的话,待遇差点很多人都愿意干,就是看着有一个希望。

  很多人在工作里,每天被上司压榨,反而更加高兴,以为这样会得到重视,会有机会升职。

  虽然董良没有压榨曲万田和鲍侃,但是他们两个也是这样想的。

  而且自己有机会提高地位,自己儿子也有机会读书成为人上人,当然高兴坏了。

  赶忙行礼表忠心,徒弟们见师傅行礼也都稀里哗啦的跪下一片。

  “定为主公效死。”

  董良笑呵呵的扶起来两个人,“哪里要你们效死啊,好好做工就可以了,将来有机会再封你们一官半职的。”

  徒弟们也跟着起来。

  董良吩咐道:“以后老曲和弟子们就不要再像以前那样雕花了。好好练习刻字吧,平时也抽出来点时间认认字。”

  老鲍不用吩咐,昨天和老鲍交谈,他是粗略的认识几个字的,虽然算不上读书人,但是是一个有上进心的。

  董良希望这些做雕版的目前能做出来不同的字体。

  大篆小篆是有必要的,毕竟天下总有一统的时候,隶书自然不必说,现在官方用字还是隶书。

  不过这个时期楷书也已经萌芽了。

  而钟繇就是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

  文字的发展道路就是由繁到简的。

  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抽象的。

  从上古的符号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和战国各个诸侯国不同的文字。

  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就是把纷乱的七国文字统一掉,一律用小篆,还让李斯写了一套标准字。

  汉承秦制,本来也应该用小篆,但是小篆太复杂,人们追求简单的笔画,隶书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搞普及教育,简化和规范文字也很重要。

  但是这也不是董良能一个人能做到的了。

  虽然董良知道后世简化文字的样子,见过二王的书法,知道楷书的发展。

  但是现在要将隶书彻底改成楷书,哪一笔画做变形,哪一笔画做简化都需要处理好,这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

  而且现有的小楷也是个人风貌很重,并不统一。

  所以这个工作董良将来肯定是要专门组织一个文人团体进行处理的。

  不过如果雕版的匠人能想出来好的方法,自然更好。

  说不定雕版的工匠做起来更快,毕竟文人的教材都要出自他们手里,标准字的一星半点的变化,不过是他们雕刻时候,力大一点力小一点,角度变化一点就决定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