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心与理-第2/3页



  “平安先生大错特错,心诚则意达,此等壮举,史书记载不绝于笔。”

  “上古之时,有神农氏尝百草,为民寻药,身中百毒,百姓听闻,祷告上天,有麒麟出,献秘宝,至此百毒解,黎庶兴。”

  “此非圣人之心而达天听乎。”

  李严同样手法老道,辩论要讲案例,既然平安说治理皇河与圣人无关,那他就举出种种圣人改变世间的例子。

  学术要讲证据,要讲案例。

  读史书就是为了找证据,讲案例。

  普通人听到这里,举不出例子就会被他成功辩驳。

  但平安是谁,当年在年轻的时候,就与各路学术高手论战,这种反驳完全是小场面。

  “上古之事,谁知真假?自古以来伪书不绝,岂是真凭实据?”平安直接指出,你的例子含金量存疑,不能作为例子。

  “史家之笔,碧血丹心,岂容他人质疑!”李严闻之色变,这等直接指责史书不可信的话,实在超出了他的预料,不管是心学也好,理学也好,大家辩论的时候都是去找上古圣人的话填充门面,所以打架的时候双方的弹药都很充足,左一个圣人,又一个贤达。

  可像平安这样直接拆家,那简直就是邪魔外道啊。

  他不是理学传人,他比理学传人还可恨!

  但邪魔还在张牙舞爪。

  “若民意真为天意。”

  “不知有何等天意,降下大雪,致青州数万百姓冻毙于房屋之中。”

  上古之事,大家都可以胡扯,但现在平安举出来的例子,却是现实刚刚发生的案例,证据性要远高于上古圣皇。

  毕竟上古圣皇是什么样的,大家都没有见过,但是现实发生的事情,百姓心知肚明。

  李严的学术类似天人感应学说,乃是地球汉朝董仲舒的理论。

  虽然李严还没有把它发展到用来控制君王的程度,但内核是相似的,弱点自然也是一模一样的。

  既然你说民意是天意,天意是民意,那天地之间发生了大灾,是为了什么?

  老百姓渴望自己死掉?

  依云与柔然公主都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不愧是少主,就连大乾的宰相也没有办法说过他。

  这位男孩,也许真能像他所说的那样,帮助柔然战胜云蒙。

  两位少女思想各异,而宰相李严的脸色变得一阵铁青,他当然知道要怎么给这套理论打补丁。

  自然是朝廷上有奸臣或者昏君。

  因为奸臣当道或者君主失德,于是上天降下了惩罚,出现了大雪。

  这也是儒家用来控制君王的手段之一,用上天来惩罚来恐吓君王,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但是其他人可以这样打补丁,唯独李严不行。

  因为他是当朝宰相,执政将近二十年,权倾朝野的巨擘,他说朝廷上有奸臣或者君主失德,那不是在骂自己吗?

  “荒唐!”

  “云蒙兴兵势,不兴仁德,兵主凶杀,以武横行,故天意降大雪,惩罚凶兵……”

  李知行不愧是天心学院的杰出弟子,看到老师身份问题不能回答,连忙上来,一个锅直接扣在军队头上。

  “那南州的水灾,恒州的蝗灾,都是兵势凶险喽。”平安笑了笑,这李知行虽然聪慧,懂得甩锅出去,却忘了这套理论问题的根本点。

  天人感应学说会在历史上破产,其根本原因,你没法让老天爷听命于你,想下雪就下雪,想下雨就下雨。

  于是就用奸臣当道,君主失德才导致上天惩罚的来解释。

  可如果遇到了灾害频发的年代,就完全没有办法糊弄下去了。

  天人感应的学说也因此破产。

  大乾虽然是盛世,但自然灾害绝对不少,随便拉出一个都能暴打李知行,让他哑口无言。

  “民意混沌,则天意无形,民意清澈,便上听于天!”

  李严借着弟子争取而来的宝贵时间,连忙给自家的理论打上了补丁。

  说是民意没有被开启,所以天意自然也就随便乱放,只有等到民意清澈了,那天意也就随之而动。

  “宰相大人,不知民意何时清,我等从何得知?”平安一阵好笑,没想到李严在这个时候,还能给理论加上流氓补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