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变动



  “尚书令!”

  刘协耳闻之,惊然站起,面露苍白。

  荀彧自入许都朝廷十余年时间,多处要务。近两年来,他本人于之,虽说心生不满,但放眼满朝文武,荀彧从明面上看去,还属有所坚持者。

  一向以来,荀彧常竭尽所能,处置朝事,得群臣赞之。现在忽然请辞,不知是否于曹操有言授意,刘协不满归不满,但很难相信此间事实。

  荀彧这个现在看去,尚能在他和曹操之间,处于中立的汉臣,若是辞官不仕,那带来的一些列反应下,还有人敢反对曹操乎?

  他这个天子,在朝廷之中,地位只会进一步危险。

  须臾间,刘协想到了太多,在轻呼后,迅速搀扶起了前方躬身的荀彧。

  眼见之花白头发,刘协心中一静,眼前的荀彧今岁不过五十而已。这些年来,操劳内外诸事,便是如此憔悴,且看模样,年龄何止五旬。

  另一方面,刘协对荀彧请辞的原因,很有疑惑。

  面前的荀彧,虽说操劳有些虚弱,但精神抖擞,绝非生重疾之模样。

  朝中一定是发生了大事,或让荀彧本人,也难以改变?

  刘协忽心生此中猜想,在将荀彧搀扶起身,语气显得有些急迫道:

  “尚书令于国事处置,朕甚是放心!

  这些年来,为诸事操劳众多,国朝众事,离不开尚书令也!”

  刘协自明白事之重要,他出言所道,无论内外原因,可不正是直接拒绝荀彧的请辞。

  荀彧则没想到,这些时日,对他表现不满的天子,会如此坚决表明态度。

  在此问题上,刘协的坚持,并不会让荀彧回心转意。

  这次辞掉尚书令的职位,除了有些心灰意冷,定以向朝臣,尤其曹操表明态度,阻止曹操封魏公外,另感觉到他同丞相曹操,因理念不同,依照曹操多疑性格,既然裂痕已生,他荀彧在尚书令任上,大半呆不久,远不如迅速主动退下。

  而今丞相曹操加强朝中集权,野心生之,旁人难以阻止。

  但按照他于曹操的了解,在天下未定时,为安士人百姓,虽说野心彰显,但还是要顾忌名声,天子刘协于此时,自是安全。

  将来,谁又能说得清呢?

  当然,离开尚书令任上,也不代表他荀彧完全离开朝堂,在尚书令之外,他本人还兼任数职。只是以后,想要面见天子刘协,或参与军国大事,机会渺茫。

  回顾这十几年前,为地方,为朝廷所做,荀彧本人无悔。

  他之建言、决策,全为大汉天下而服务,并无任何私心,所行所为,当得是大公无私。

  直到离开皇宫,荀彧也没有告诉天子刘协,刚为丞相的曹操,有进位魏王之意。邺城既然传来消息,要不了多久,那就会送入宫内。

  时机成熟,且只需丞相曹操想,天子岂能改变其之决心?

  谷顇这天下间,又有几人能制止?

  荀彧望着头顶已经逐渐放晴的天空,常常一叹,昔日能共同走在匡扶汉室道路上的朋友,今日为权势所动,集朝中权力于一手,并试探着向高位而去,汉室尚能存否?

  再思此,何不悲哉?

  自荀彧入宫,不到五日时间,其本人请辞尚书令之事,便传的人尽皆知。

  一同传来的,还有朝臣向天子刘协上表,以曹操平幽州等地功绩,再行封王之事。

  两个消息,一前一后,于许都传遍,分往天下各地。

  旁人听闻,即能看出,许都朝廷内部,当是出现了巨变,而以曹操权势扩大,汉天子刘协的地位,只会越加衰弱。

  十多日前,刘釜和孙策,书于天下人,言至曹操手握大权,心无天子,怀有窃汉之心。

  近数日之变,似有印证。

  五月,许都一场大雨过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让许都城内的一些忠汉,私下忠于汉天子刘协之人,感觉刀于胸前,不敢乱动。

  大汉名士,曾担任少府,又为太中大夫,四次抨击曹操执政,性情耿直刚烈的孔融,为授曹操意的丞相府诸员诬陷,共计十三处各项罪名加身,株连全家,皆被下狱。

  孔融愤怒不已,死前写下绝笔信,以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抨击曹操为不臣之人,乃覆汉奸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