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九臣四跪成帝党



  崇德殿。

  常用来举行小范围廷议之所在。

  刘宏将这次问政放在了崇德殿,显得庄重而正式。

  被召见的大臣有九人,分别是司空陈耽、卫尉刘宽、太常陈球、少府杨赐、光禄大夫桥玄、太中大夫蔡邕、谏议大夫马日磾、尚书卢植、侍御史刘陶。

  这九人的家世出身及官爵各有高低,却都是有着清名的士大夫,是朝中清流派的中坚。

  不像某些自诩清流名士却韬光养晦甚至蝇营狗苟的官僚士大夫,这九人是关心朝政、忧心汉室的典范,从这次积极密奏建言就可见一斑。

  最关键的是,这九人虽然都是士人,但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阵营标签。

  如杨赐,出自弘农杨氏,其祖父及父亲均官至太尉,他本人也曾为三公,更是帝师。

  杨赐算是士族官僚世家的典型,就家世而言,如今整个大汉朝,也就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一门略胜于他。

  马日磾,关西士族领袖马融的族孙,马融虽然已经过世了,但马氏一族的声望及人脉丝毫不比弘农杨氏逊色。

  诸多名士大儒都是马融学生,如卢植、郑玄等,更别说汝南袁氏的袁隗还是马融的女婿。

  刘宽、刘陶为汉室宗亲,其余几人也都是通过察举,由基层爬到高位的海内名士。

  可以说,这九人几乎囊括了当今朝廷最正统的士人类型。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会是刘宏重用的第一批人。

  重用这几人,在朝堂上不会有任何阻力,如果用得好,对刘宏来说,也是不小的助力。

  当然,由于他们的资历深,声望高,在某些事情上也可能会成为刘宏的阻碍,但对目前的刘宏而言,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由此刘宏觉得这次会晤的意义很重大,他将之当成了建立帝党的开始。

  君臣相互见礼完毕,刘宏开门见山。

  “朕找诸卿来此,主要有两件事。

  一是针对最近甚嚣尘上的灾异传言请教对策;

  二是诸卿在奏疏中提了不少治政良策,朕感触颇深,想与诸卿当面议议实施的可行性。”

  这九人此前并不知道刘宏召见他们的用意,现在听刘宏这么一说,顿觉意外的同时又深感欣慰。

  刘宏最近一段日子的表现都被他们看在眼里,让他们产生了很大的期待。

  他们之所以甘冒风险上密奏,除了不违背公心之外,也是对刘宏的一种试探和验证。

  如今看来,他们所看到和猜测的并不是假象,天子真的有了良好的转变。

  如今虽然朝局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天子有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之心,也未尝不可复兴汉室。

  这样想着,这些大臣都目光灼灼地看向刘宏。

  刘宏指着放在御案上的奏疏,道:

  “这些都是朕从众臣的皂囊密奏中挑选出来的,诸位所呈也尽皆在内。

  朕意让卿等都先看看,然后再总结讨论,诸卿以为如何?”

  “这——”

  众人相互看看,都有点迟疑不定。

  毕竟谁也不知道其他人的密奏之中是否有他们不该看的敏感内容。

  “诸卿有何疑虑?”刘宏当然明白他们的想法,却依然问道。

  “我等查看他人密奏是否不合适?”杨赐问,其余人也都点头附和。

  “没什么不合适的。”刘宏道:

  “在座诸卿都是朕所信任的肱骨忠臣,清正之士,皂囊密奏防小人,不防君子,只要诸卿秉持一颗公正之心,就没什么可忌讳的。

  诸卿勿需迟疑,只管细看就是。

  朕也是为了让诸卿集思广益,相互参考,方便之后的讨论。

  好了,每人先拿一份,看完之后再轮换,不得有遗漏。”

  众臣不好再推辞,只得按照刘宏说的做。

  良久之后,所有人陆续都放下了手中的最后一份密奏,个个沉默不语,面色各异。

  “既然都看完了,那就说说吧,先议议灾异之事。”刘宏道。

  下面的九人相互看了看,却都默契地保持着沉默。

  刘宏眉头微皱,知道他们心中还有所顾忌,只好点名道:

  “蔡大夫,卢尚书,你二人的奏疏最长,一个言七事,一个献八策,都颇有见地,深得朕心。这时候怎么却不说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