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汉帝刘宏



  大汉熹平六年,华夏大地可谓多灾多难。

  春夏两季,整个中原地域不见一滴雨水。

  自四月起,有七州遭蝗灾肆虐。

  汉帝刘宏一边下诏,令各地官府自行组织救灾;一边登台祭祀,祈求国运。

  然而,他的麻烦远不止如此。

  八月,北方胡族鲜卑再次大规模侵犯边境,一时间,幽、并、凉三州处处烽烟并起。

  边境告急文书如雪片般纷纷飞往大汉京都雒阳。

  皇宫之中,看着面前堆积如小山般的文书,天子刘宏仿佛看到了边地郡县胡骑狂飙,十室九空的疮痍之态。

  他再次拿起手边的一份奏疏,沉思不语。

  这是护羌校尉田晏半月前呈上来的请战疏。

  田晏请求朝廷准许以他为主将,率汉军出塞,讨伐鲜卑,并保证经过一冬一春两季就能取胜而回。

  可是刘宏仍然迟疑不定。

  自他登基以来,鲜卑年年犯边,但朝廷一向采取守势,将与鲜卑的争战控制在各边郡的小范围之内。

  战争,大汉朝向来不惧,泱泱大汉帝国的威名就是打出来的。

  只是目前的形势着实不利。

  西边持续了上百年的羌人叛乱才平息不久,余患尚未清除干净;

  而最近连着几个灾年,朝廷的财政早已濒临枯竭的境地。

  若现在再与鲜卑全面开战,他不知道朝廷是否支撑得住。

  当然若真能如田晏的请战疏上所说,一冬一春两季就能获胜而归的话,好处也是不少的。

  一则可以凝聚民心,巩固他这个年轻皇帝的威望,二则能缓解边境的防守压力。

  彻底覆灭鲜卑是不用想的,刘宏只希望能打痛鲜卑一次,让其消停个一年半载,不再毫无顾忌地随意犯境。

  想到这里,刘宏询问侍奉于一旁的中常侍黄门令王甫。

  “对于向鲜卑宣战之事,群臣可达成共识?”

  “群臣依然众说纷纭,尚无统一之意见。”

  王甫看着天子患得患失的样子,知道怎样说才能让情势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紧接着,他递给刘宏一份新的奏疏。

  “这是护乌桓校尉夏育刚呈送而来的,陛下请先过目观之。”

  刘宏面带疑惑地接了过来,迅速打开,只见上面写着:

  “……鲜卑寇边,自春季以来已达三十余次,臣请征调乌桓部骑及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必能擒灭……”

  等天子看完这份奏疏之后,王甫这才补充道:

  “朝中诸公一直坐困京城,不似边境诸将,了解边地形势。既然群臣意见不一,陛下何不自决?”

  “噢?”

  听到王甫的话,刘宏细思片刻,觉得很有道理,心底已经渐渐有了偏向。

  不过该走的程序还是得走,于是当即下令召集文武重臣廷议。

  军情如火,当天下午众臣就会集于朝堂之上。

  天子刘宏坐定之后,也不废话,径直询问群臣意见。

  大臣们该发表意见的其实早就上过奏疏了,此时见天子再次询问,一个个都揣摩起天子的意思来。

  只有议郎蔡邕抢先出列答道:

  “征讨外族,由来已久,然而要体察形势。

  如今天灾连连,国家困顿,人财两缺,而鲜卑兵强马壮,更得逃亡的汉人辅佐,两相交战,胜负难以预料。

  即使取胜,亦无法彻底将其覆灭,最终依然得不偿失。

  而一旦兵连祸结,迁延日久,必然会使内地虚耗殆尽,雪上加霜。

  由此臣以为,如今并非出兵之良机,欲攘外必先安内,待朝廷财赋丰裕时,再言兵事为好。”

  王甫使了个眼色,尚书张颢出列反驳道:

  “此乃腐儒之见!

  朝廷再困难也不能不管胡人贼寇,他们可不会等我大汉财赋丰裕之后再来抢劫。

  如今胡寇越发猖獗,今年入境抢掠的财货价值,就足够我大汉出兵数次的耗费。

  与其被其抢走,还不如用作军资,与鲜卑大战一场。”

  “你——”

  蔡邕被张颢蓄意曲解又强词夺理的话气得张口结舌,正要分辩,却被王甫给出声打断。

  王甫可不想给蔡邕争辩的机会,他抢先对皇帝刘宏道:

  “陛下,对于兵事,还是久经沙场、精通兵法的武将更有发言权。就这方面看,朝中无过于太中大夫段纪明的。陛下何不问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