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燕王奔丧(盟主加更1/4)-第3/4页
朱棣一下子瘫坐在了椅子上,整个人被这个消息砸的晕晕的不知所措。
一天后,朱元璋的遗诏,也送到了北平城,朱棣颤抖的打开遗诏看着: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与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不可能。
朱棣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满脑子都在想着,父皇怎么可能会死,又怎么可能不让诸子奔丧,他狂躁的在地上走来走去,嘴里一直念念有词。
一直到一不小心跌倒在地,朱棣再抬头时已经泪流满面,他大哭道:“父皇怎么就突然走了,他前些时还唠叨我,他前些时日还在唠叨我啊。”
……
随着遗诏的传达,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在北平城也传了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燕王府,就连甄武也不例外。
所有人都知道将会有一个新的时代绽放。
可王府一直安安静静的没有一丝动静,朱棣也只是带着朱高炽哥三在王府进行祭拜悼念朱元璋。
期间只有道衍出入几次,至于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就在所有人认为将会一直平静下去的时候,然而在一周后的这一天,朱棣突然召集了所有护卫军骑兵,共八千骑浩浩荡荡的杀向了应天府。
八千骑兵轻装疾行,顺着官路,一路就近补给,毫不掩饰消息。
如此,朱棣的行为很快就传到了南京城。
南京城中,驸马梅殷的府邸里面,梅殷听到这个消息,愤愤的把信件搓成一团,满怀激愤道:“若听我言,何至于此,本来堂堂正正,名正言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搞这种手段,偏生太孙听信黄子澄的鬼话,什么对礼规颇有钻研,有钻研会让先帝只停棺七日就匆匆下葬?”
一旁的宁国公主,脸色一变道:“慎言,如今新皇已继位,可莫要再称呼太孙。”
梅殷冷笑:“是啊,他倒是着急,生怕晚一天继位,还说什么诏行三年丧,说的好听,连先帝的身后事都不愿意大肆操办,在皇城里装模做样行丧算哪门子丧。”
梅殷这么生气不是没有原因,说起来,朱元璋五月初十驾崩,朱允炆与齐泰和黄子澄商议后,在五月十六日便把朱元璋匆匆下葬。
同日,即皇帝位,昭告天下,大赦天下,定明年为建文元年,又在黄子澄等人说着什么‘天下不可一日无主,上位不能一日疏于朝政’的劝解下,哭哭啼啼的决定在皇城坐行三年丧期。
这般一代帝王朱元璋的丧事便匆匆了结。
相较于当年朱元璋给朱标办理丧事,简直是天差地别。
仁善的朱允炆,他的真实性子初露端倪。
可朱元璋不是只有孙子,他还有儿子,朱棣本打算听从遗诏老老实实待在封国,可这欺人太甚,朱棣不得不来讨个说法,哪怕违了朱元璋的遗诏。
宁国公主对朱允炆给她父亲办的丧事也颇为不满,可她还是叹了口气,劝解梅殷道:“咱们又有什么办法,新皇不听你言,你生气又有什么用,再者说当初父皇临走前,特意交代你辅佐新皇,你便是有些不满,也不能枉顾父皇的命令吧。”
说到这里,宁国公主顿了一下道:“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是父皇留下的顾命之臣,还需多为新皇考虑,他这般着急,说到底还不是怕我那四哥来着。”
梅殷重重的叹了口气。
而与此同时,皇城内,奉天殿里。
朱允炆召集来齐泰,黄子澄,一脸慌慌的询问:“如今燕王入临,将至淮安,朕该如何是好?”
齐泰是应天府解元出身,现任兵部左侍郎,不过马上就要升任兵部尚书,在朱允炆登基后,第一时间认命齐泰和黄子澄同参国政,说起来齐泰是有些本事的,至少要比黄子澄强,有一次朱元璋询问他边境将领,齐泰能够一个不错的说出来,然后朱元璋又询问边关图形,齐泰竟然从袖子里拿出册子,总结归纳了这些图集。
要知道这可是抽查,并不是事先准备的,所以齐泰很得朱元璋的看重,临死前还被朱元璋召授顾命辅佐朱允炆,从这些上来看,齐泰至少能评一句胸中有物,至于是不是纸上谈兵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