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为上者分忧-第2/3页



    丁益民做到了。

    至于他说的地价90元一平米的历史低价,并不是笑话,而是真实存在的。

    纵观国内的土地出让制度,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最早是计划经济阶段,土地分配完全被中央政府垄断,地方政府的作用极小极小,这个阶段无所谓什么地价。

    后来改革开放,逐渐加大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但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做出详细的规定,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积累了经验,也吃了很多苦头。

    直到1988年,《土地管理法》规定,绝大多数建设单位应该通过土地出让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土地管理法》没有规定具体的出让方式,从1990年到2002年间,几乎所有的土地出让都是通过当地政府和企业单位私下里“闭门谈判”获取,这使得实际成交价格远低于市场基准定价。

    比如,1998年首都的土地出让金是43亿元,占首都当年GDP总值的百分之二不到。

    苏淮全省土地出让金占比不到百分之零点五,至于东江,可以忽略不计。

    一方面,是因为地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地出让金真的太便宜。

    东江的土地出让金基准定价在200元上下浮动,可那是指正常年份。不正常的年份,比如93、94年房地产最火热的时候,上涨到六百元。

    现在也是不正常的年份,泡沫破裂,房价暴跌,土地出让金自然也得随行就市。

    但,跌倒90元,也真的是离谱之极。

    “是吗?关于暴涨,你有具体的数据支撑吗?”林白药继续问道。

    丁益民还是嬉皮笑脸的说道:“这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凭据。北宋士大夫王禹偁在《小畜集》中写道:‘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可知越是发达的社会,越是土地价格昂贵,北宋那样的繁华盛世,竟寸土寸金。再看我们现在,经济越来越开放,人口流动越来越厉害,农村的喜欢往城市里钻,小城市的喜欢往大城市钻,民生四样,衣食住行,现在温饱解决了,日子过好了,谁不想买房子,这和北宋何其相近?可城市里适合居住的土地只有这么点,物以稀为贵,以后也会寸土寸金……”

    这番话没有任何具体的数据支撑,但引经据典,古今映照,颇有说服力,让人一听就觉得似乎很有道理。

    陈浩然道:“我不了解房地产的行情,但就销售来说,地便宜,钢材便宜,砂石便宜,为何便宜?肯定是因为卖不出去!没有买方,成本高低毫无意义。我觉得,还是应该做市场调研,看看老百姓的买房意愿……”

    林白药扭头问红姐和叶西:“你们愿意买房子吗?”

    红姐道:“以前是想买没钱,毕竟全家人窝在两间小房子里不方便,现在还是没钱,但也不怎么想买了。听人说房子只会更便宜,买个一百平米的得三万多,吃人呢,还是等降价了再买……”

    她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目前有房子住,条件不好,想改变但没太大的动力,还抱着追涨杀跌的惯性思维。

    叶西想了想,道:“我也没想过买,一方面是房价不稳定,可能还会降,另一方面我还不确定自己要在哪里生活,没必要那么早在东江买房……”

    她代表的是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还没有找到驻足一生的落脚点,更不像后世那样,把房子看成投资的商品。

    但两人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以为房价还会跌,毕竟从1995年开始房价跌跌不休,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回涨的势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