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咱亲口告诉你们他是谁!



  前三名王子的寿礼,一个珍贵,一个心诚,一个有意义。

  相较之下,当然是朱棣的最讨老皇帝的欢心。

  因为朱元璋一生节俭,并不在乎身外之物,他更在乎的是他的天下能不能稳定,他的臣民能不能安居乐业。

  朱棣镇守北方,拱卫大明。

  北方,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大明江山最大的隐患,所以朱棣能够在北方建功,他当然是老怀欣慰。

  在场的一众文武大臣,也都是暗暗点头。

  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特别是在前年,燕王成功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后,更是隐隐成为天下诸王之首。

  前段时间,太子妃吕氏薨毙,朝野上下大概都能嗅出些味道,只是不敢议论而已,他们知道原本储君人选之一的朱允炆,出局了。

  所以,如今在绝大多数人心里,储君的人选也许就在晋王,燕王二王当中选出。

  毕竟秦王前不久刚刚曝出一系列丑事,连次妃邓氏都被赐死了,所以老皇帝是断然不会把江山交给一个连自己家庭都没有打理好的秦王。

  然而晋燕二王,燕王又更胜一筹。

  前年,因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骚扰明边境,皇上诏命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

  最终因为朱棡被召回藩国迎接皇太子朱标视察,而朱棣也因此名声大作,从此更受皇上倚重,屡次被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军马。

  从刚刚献礼的气势,以及底气上,燕王也是更足。

  储君之位,燕王稳了!

  这是现在绝大多数文武心中的想法,看向燕王的目光都有些改变了。

  紧接着。

  轮到老五周王朱橚,朱橚娶了冯胜的女儿,朱橚的性格和他的几个哥哥都不像,他从小就开始醉心于医学,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这一次周王献上的便是他组织编写的医书《袖珍方》。

  朱元璋在收到礼物之后非常的高兴,乐呵呵的道:“没想到咱的这些儿子当中,竟然出了一个大医家,哈哈……”

  接下来,老六楚王朱桢的礼物就要稍显逊色一些。

  但是老皇帝依旧很高兴。

  朱桢也没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不像他的二哥三哥那样蛮狠残暴不尊法度,胡作非为;相反他人很聪明为人端重,尤其喜好学习,把封地武昌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就是给老皇帝最好的礼物。

  接下来轮到老七,齐王朱榑。

  齐王前几个月被老皇帝召回京师,狠狠训斥了一番,最后还给派了个剿寇的任务。

  不过这些时日,并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剿寇困难,这是谁都知道的。

  因为倭寇不像是北方的蒙元军队,它不是军队,而是小股成团,灵活性很高,善于埋伏,打伏击战,遭遇战,冷不丁的就会被咬上一口,让你不胜其烦。

  所以这是一个苦差事,所有人都认为是老皇帝为了惩罚齐王上一次在水灾时候的胡作非为。

  不知道他这一次会送什么寿礼,以重新挽回老皇帝的心意?

  众人都暗暗有些期待。

  只见朱榑拿着一个红色的本子,昂首阔步走上前来,对朱元璋拱手一拜,道:“父皇,儿臣给您拜寿了!”

  朱元璋眉毛一挑,道:“老七,你给咱准备啥了?”

  “儿臣贺寿的寿礼是……”

  朱榑顿了顿,提高声调道:“战报!”

  “战报?”

  朱元璋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

  而其他人同样是露出了好奇的神色,特别是刚刚几个送过寿礼的哥哥,秦晋燕三王,更是暗暗有比较的意思。

  朱榑打开红色的本子,微微清了一下嗓子,朗声道:“这是儿臣剿寇的战报!”

  “六月初七,靖海之战,斩首三百零八颗,生擒两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五千多名,我方阵亡三人!”

  “六月十五,安东之战,全歼两千多名倭寇,斩首三百四十四颗,生擒五名倭首,解救老百姓一千余人,我方阵亡二人!”

  “七月初三,与倭寇战于掘港,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六百八十八颗,我方无一人阵亡,解救老百姓九百五十四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