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成神



  按照老规矩,刘牧樵得和本院的医生讲解手术的方式,征求一下意见,让手术助手了解一下程序。

  然后还要和家属交待预后与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用的术式是标准的Vilishi。

  做Vilishi术式,能够做助手的人就不多了,这样,杜小平就理所当然成了核心人物。

  和家属的谈话很顺利。

  虽然刘牧樵太年轻,家属略有一种不安的感情,但有谢主任和付总护士长的强烈推荐,他们也就不多说什么,反正,病人已经是晚期,也是死马做活马医,谁真的指望他能活3年、5年?

  手术进行得非常的顺利。

  杜小平感觉,还没有在家里的难度大。

  从总体来看,患者有局部浸润,预后并不好,至于有没有远距离转移,目前没有证据。

  传统的观念,这种有局部浸润的病人,预后是不好的,做不做手术,或者说做手术好,还是不做手术好,是有争议的。

  但是,刘牧樵的结论是明确的,只要能做手术,毫无疑义,坚决做手术。

  他有杀手锏,“克瘤一号”对病人的3、5年存活率大有帮助。在手术切除病灶的情况下,加上“克瘤一号”,病人的存活率可以大大提高。

  谢主任做二助。

  谢主任很多年没有做二助了。

  记得,他做二助还是20年前的事,自从他做了主任医师,教授之后,他要么主刀,要么是一助,要么就在旁边指导。

  对于他这种资格的医生来说,二助,那是打杂,算不得是一个正规的医生。

  今天,他不得不充当这个角色,付总护士长的伯父,著名企业家付俊的手术,他不上台那是非常不敬的。

  付总护士长虽然只是一个护士,护士长,总护士长,但是,在武宣医院,付总护士长的地位绝对高于谢主任这样的主任。

  武宣医院,谢主任这一级别的主任有70多个,而付总护士长只有一个,并且,很可能,她将在两个月后成为武宣医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院长。

  这些,重要,但是,在谢主任内心,这些都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是,谢主任要近距离触摸一下神的温度。

  打趴滕策这墩神的,必须是更大的神。

  不管刘牧樵的年龄,他在专家眼中,就是一蹲大神。

  和刘牧樵一同上台,即便是二助,或者N助,都是一件很荣光的事。

  谢主任的师弟,还有他的徒弟,都劝他不要去做二助。他淡淡一笑,心里说,你们不懂,你们真的不懂得大医的境界。

  和刘牧樵同台的感受是良好的。

  谢主任感觉自己要突破瓶颈了。

  这个瓶颈,已经存在7、8年了。

  7、8年来,谢主任就感觉进步很困难,一点一点往前走,比蜗牛都慢。

  他很气馁。

  怎么可以这样呢?

  当时,他才40多岁。

  40多岁就不进步了,那怎么得了?

  其实,他和很多专家一样,发展到了瓶颈期。

  遇到这个瓶颈期,很多人就此打止,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也有的人,突破瓶颈期,进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达到另一个高峰。

  这个瓶颈期,很多专家都意识到了。

  但是,要突破,很难很难,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甚至,他们重新开始,最后真正突破瓶颈的人,极少极少。

  要突破瓶颈,光靠努力是不够,很多时候要靠机缘。

  机缘这东西很难说。

  就和参禅一样,讲究顿悟。

  一部电影,一场灾难,一件触景生情的场景,也许就是一个机缘。

  这个机缘,也许在不经意之间就来了,但更多的时候,你找遍千山万水,梦里寻她千百遍,她就是不与你相遇。

  很多专家,最后不得不放弃。

  谢教授和武宣医院绝大多数教授一样,都在拼命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但是,很可能,他们最后都停在现在这个水平上郁闷终生。

  今天,谢教授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眼前出现了另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荣光绽放,五彩缤纷的世界,医学的真谛,似乎触手可及。

  难道,我突破了瓶颈?

  他激动地紧紧咬住嘴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