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致知 福地-第2/3页



  观察万物,就称之为“格物”。

  道理很浅显,但是易懂难学,苏洵自从明悟“格物”后,也明白了,为何自家儒学传承《心学精要》上说,心灵的修行是从静心开始的。

  只有“心静”之后,才能观察万物规律,进行格物理解。

  其背后蕴含的玄之又玄的道理,根本不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可能能懂得。

  哪怕是这个超凡显世的世界,灵肉药膳滋补下,八岁的精兵武修常有,但是八岁的格物境心性,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和心境感悟,是不可能悟出来的。

  苏洵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是占了前世几十年,人生经验积累的便宜。

  不然凭自己的天赋,哪怕天生有些灵慧,也绝对不可能在八岁突破格物境,现在顶多也就是比别人快一步罢了。

  如此顺利的突破格物境,以苏洵中庸开智的心态,自然也不会特特意声张让人知晓。

  别人心境的提升需要阅历,苏洵前世几十年的积累倒是不缺阅历,只要苟着读书,从书中领悟心境道理就行。

  别人都是读万卷书在行万里路,感悟人生才能做出突破,苏洵却是已经行了万里路,缺的是万卷书。

  所以格物之后,苏洵就在山中木质小院潜心读书。

  在搬到木质小院的第七个年头,苏洵终于自书中领悟了“静心”之后在“定心”的道理。

  心灵境界再做突破,晋升到儒家二品“致知境”。

  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致知境的突破得益于,苏洵前世领悟中庸时,以《中庸》和一部分《大学》,建立起的三观。

  “全面而系统地用“格物”所获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

  “去规范自己的意识思维,确立以道德为准则的正知、正见、正识。”

  达到以“知善明德”为基础的“理通法随”,这就是致知。

  这个“知”,是日积月累的智识,这个智识引之于善就是善知,引之于向恶就是恶知。

  家传《心学精要》记载,如果说“格物”,奥义是“心静”,那么“致知”,奥义便是“心定”。

  只有心安神定,才能把万物发展规律中所蕴含的道理,达到较为完善的理解。

  心安神定,水波不兴,无所不静,领悟了这层道理,苏洵便以此突破了儒家“致知境”。

  苏洵自认自己前世,是以儒家四书中,《中庸》辅以《大学》开智,今世在此基础上又以中庸领悟格物。

  三观不能说是绝对的正知、正见、正识。但也肯定算不上是恶知,最少也是个中庸之道吧。

  倒是在武道修为上,这时就不得不说苏洵身为苏氏三房嫡长子的好处了。

  靠着家里每日送来的那一锅锅兽肉,一罐罐药膳,偶尔还有山中各种的百年老药和妖物制作的“大药膳”,苏洵的肉身武道修为,两年前就已经是稳步晋升到了二品“悍卒”境界。

  “悍卒境”浑身可发力400斤,可披家族打造的精钢铁甲健步如飞,伟力归于自身,使得苏洵心中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而按照这样下去,苏洵有信心在30岁前晋升武道三品明劲期,这大概也算是颇有天赋吧。

  如此心理下,家族提供的优越条件,更是让苏洵认识到了所在家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身在家族,做为最大的利益既得者之一,苏洵和苏氏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任何敢于破坏苏氏家族发展的人,苏洵认为必须要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不引人关注,心境突破的事情,苏洵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扬,显露在外的也只是武道修为,毕竟也是凭“本事”得到的,没必要隐瞒。

  而除去妖诡灵怪,能够威胁自家的只有诸子千家和世家门阀了。

  诸子千家中拔尖的被称为“三教九流”。往来皆是处庙堂之高,高高在上,从来不缺乏修炼资源,自己这颗杂鱼,哪怕是加上苏家,想来主动勾引,估计也引不起他们的注意。

  其余诸家分布在三百六十五行当中,虽各有秘术,确不被世家大族放在眼里,哪怕苏家只是寒门。

  所以威胁最大的,不论是对自己还是苏家,就是那些同是大族的世家门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