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陈桥兵变-第4/4页



  赵匡胤宣布,整饬队伍,回师开封。

  史书上对于陈桥兵变,一口咬定说赵匡胤是无辜的,他是在被逼无奈下,不得不发起的一场改朝换代军事行动。

  也有人说这是赵氏集团蓄谋已久的一场军事政变。

  然而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来的江山,无论如何洗白,都摆脱不了“国贼篡政”的不良记录。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十几年,没敢自己称帝,就是不想担负“乱臣贼子”的恶名。明代岳正有诗为证:

  仓卒陈桥事变时,都知不与恐难辞。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大军初三出城,初四回城,都城守备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得到消息,赵匡胤大军一到,他们立即派人打开仁和门。

  大军入城,秋毫无犯,除了留下一些做善后工作的将领和少数士兵,其余的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自回到原来的军营。

  搞定了军队,接着就是要搞定百官。擒贼先擒王,百官之首就两个人范质和王溥。

  再说那些参加早朝的后周文武百官,听闻兵变,整个大殿顿时乱城一锅粥。

  不得了了,变天了,赶紧回家收衣服啊,管好人,关好门,放出狗,保平安吧。

  保命是硬道理,文武百官此时也顾不上太后和小皇上了,纷纷作鸟兽散。

  “人走茶凉,人死歇菜,大行皇帝啊,你看到了吧,这天要变了,才半年时间,何其快哉!臣无能,臣有罪啊!”范质禁不住失声痛哭。

  他紧紧抓住王溥的手,指甲都快把王溥的手挖出血来,“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王溥哽咽着不能回答。

  自古疾风知劲草,从来板荡见忠臣。文武百官中也有硬骨头没跑的,他们选择跟太后站在一起,誓死捍卫小皇帝,捍卫大周。

  大将潘美快马飞奔皇宫,通知在朝的文武百官,“赵匡胤做了天子,大家快去朝拜。”

  艺高人胆大,孤身闯皇宫,无视大内侍卫,潘美绝对是好样的!

  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韩通,惊闻兵变,从内廷飞马而出,想带兵抵抗。

  刚到家门口,就被负责维持京城治安的军校王彦升追上,一刀毙命,接着王彦升又灭了韩通一门。

  之前,韩通之子韩橐驼就觉察到赵匡胤的野心,并奉劝韩通早为之预备,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据陈保衡撰《韩通墓志铭》载:韩通家遇害的为韩通夫妇及其长子、二子、三子,三岁的幼子及四个女儿则未被杀害。

  整个改朝换代,这是这一天里开封城所发生的唯一的一场流血事件。

  当年郭威兵变夺权,血洗东京城,赵匡胤是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这里出现。

  赵匡胤回到自己的点检办公室,很快,大将潘美就把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位宰相大人带到赵匡胤面前。

  范质上来就质问道:“先帝对太尉亲同手足,今日如何生此大变?”

  赵匡胤道:“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们逼着当了这个皇帝,一旦至此,惭负天地,你们说该怎么办?”

  在铁甲环伺之下,范质、王溥不知该怎么回答。

  大将罗彦瓌声色俱厉地吼道:“我们大家今天,一定要请点检做天子!”众将附和。

  王溥吓得面如土色,赶快跪倒,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向上磕头,范质和魏仁浦一看,我也磕头吧,向赵匡胤行了跪拜之礼。

  随着宰相们的这一跪拜,赵匡胤离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就只差最后一道程序——禅让之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