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太史慈的回信(祝书友们节日快乐)-第3/4页



    

        直到回到自家的书房时,沮授脑中灵光一闪,突然便想到了办法。

    

        吃过几次亏后,沮授也清楚单是「讲道理」未必能说服自家的主公,既然如此,考虑到袁绍的个人秉性,他的目光便落在了近日发生的「行刺案」上了。

    

        和王政一样,从行刺案发生的第一时间,沮授便将曹操列为最大的嫌疑对象,不过此事一直是逄纪在负责,他二人关系不算和睦,便一直没有过问,如今看来,却是必须插手了。

    

        接下来的几日里,沮授明显加大了对间军司的关注力度,结果让他很有些惊讶。

    

        其一,似乎逄纪也在暗中做了手脚,似乎想把这盆脏水泼到王政和徐州军的头上?

    

        其二,怎么许攸和田丰也是上蹿下跳,而且...也是想让王政来背锅?

    

        他们这些各自为政,常常意见相左,互唱反调的几大谋士,突然在这一件事上破天荒地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怎么都想让袁绍以为王政才是刺客的幕后主使?

    

        诧异之后,沮授心中一动,此时何必去管其他人的动机如何,若是大家众口一致,那把此案做成铁证,说动袁绍,可就大有把握了啊?

    

        便在当夜,沮府大摆筵席,除了远在临淄的郭图之外,另外几大谋士悉数到场。

    

        三日后,逄纪上书,称刺杀案已调查清楚,袁绍当即宣布病愈,并通传群臣在次日恢复朝会,准备在百官面前讨论接下来如何对幕后主使兴师问罪。

    

        便是这一场朝会,将会打乱了几大诸侯的原本部署,掀起引动整个天下的狂潮。

    

        ......

    

        关注刺杀案结果的,自然不止沮授一人,如鲁肃去而复返,也正是为了此案。

    

        不过邺城距离徐州毕竟太远了,不仅奔命司和糜家在这里的势力不大,鲁肃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再是关心,再有能力,也始终无法得到朝堂上的第一手情报。

    

        他们无法得知,远在寿春的王政自然也是后知后觉,自然不知道,他这边还在担心曹操扛不住袁绍的时候,一顶大帽子却已经悄然落在了自家头顶,将将便要坠下。

    

        过了新年,天军在扬州已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各项政务,在刺史张昭的推进下有条不紊的施行,军队的扩充和训练,也丝毫没有因为难得的和平而落下,而就在袁绍病愈的时候,筹备了数月的寿春军校,也终于完成了开学前的一切准备。

    

        这是扬州的第一所军校,与徐州的几座军校以天军将官为主不同,寿春军校的学员基本都是之前扬州降军的中低级军官,学习的模式也非按部就班,而是速成为主。

    

        但凡能够入选的,第一要求不是表现,而是必须是「良家子」。

    

        乱世之前,东汉军队内的升迁原本就有一个隐形要求,即从都伯开始,升迁不仅要看军功,还一定要是良家子,即不在七科谪内。

    

        所谓七科谪内,便是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分别是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以及三代以内有从商经历的人(张晏注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也」)

    

        古人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战斗力很强,可以当兵,甚至可以成为强兵,但是不能去做军官,尤其是太大的军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