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这竖子什么情况?-第3/4页



    

        何夔既然和杜远有旧,在曹操看来,这便是一个兵不血刃掌控乐安的机会,何夔也的确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单骑入乐安后,不过三日,便说动杜远归降了曹操。

    

        所以说如今的乐安,如果只看名义,此地既是青州的郡国,那么作为青州刺史的袁谭,攻打乐安倒也算的上是拨乱反正,收服失地。

    

        可要看实际上的归属,其实这里算是曹操的地盘,那么即便是打胜了,也算是擅起边衅了...

    

        关键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部分事先都不知道此事,甚至包括了田丰、许攸等袁绍的近臣。

    

        当然,这样的事情以前倒也发生过,毕竟军事行动嘛,大家都懂的机事不密则害成的道理,可问题是以前在事成后袁绍会出面解释一番,如今...

    

        咱们家主公不是在闭门养病么?

    

        既然如此,大家就只能暗自猜测了,攻打乐安,到底是袁谭的自作主张,还是袁绍的私相授意呢。

    

        如果是后者,是不是说明,袁绍已经决定要南下了,甚至是...

    

        断定刺杀案的背后主使乃是兖州曹操?

    

        便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气氛下,鲁肃去而复返,第二次抵达了邺城。

    

        说是第二次,其实两者相隔不过数日,当然要说区别还是有的,比如上一次鲁肃是作为使者团的正使,作为扬州刺史张昭的官方代表,向袁绍表态结盟的诚意,同时奉上一件大礼,传国玉玺。

    

        而这一次鲁肃却是独自一人了。

    

        没办法,刺杀案的相关信息可以让奔命司的探子负责,但是如何让自家在此事中获益最大,却不是他们能做的了。

    

        所以鲁肃刚刚踏上归途,便收到了王政的亲笔传信,让他重返邺城。

    

        鲁肃也的确有这样的才华和能力,这不,一听说袁谭攻克了乐安,鲁肃心中便是一动,顾不得休息,当天下午,就令奔命司安排,秘密在一间宅院里约见了冀州别驾沮授。

    

        虽然一直被认为是袁绍的八大谋士之一,但是沮授和如田丰、许攸等人不同,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甚至相比读书人的儒雅,他的身上更多充斥着的,其实是强硬,刚健的武将气质。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韩馥的旧臣,并非袁绍的嫡系,沮授却始终是众谋士里明面上官位最高的人,因为他本身的定位就并非什么参谋军事,而是可以独当一面,威震三军,甚至骑兵冲杀的一方统帅!

    

        且沮授原本就是袁绍麾下最为优秀的人才,比如官渡之战决战之前,曹操与群臣商议如何迎敌,孔融张口就建议投降,「不可与战,只可与和。」至于理由便是袁绍文有多少谋士,武有颜良文丑等等。

    

        荀彧立刻出言反驳,随后一通嘴炮把袁绍麾下文武埋汰了个遍:田丰刚而犯上(智商够了,情商欠缺)、许攸贪而不智(太贪财,容易利令智昏)、审配专而无谋(太好权,没有大局观),逢纪果而无用(刚愎自用,早晚出事),什么颜良,文丑更是匹夫之勇,其余等辈,皆是碌碌之人...

    

        最后来个总结,袁绍就这个档次的班底,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沮授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表现,怎么也是不可能被放到「碌碌之人」里面的,所以只能说明在涨自己士气,灭敌人威风的关键时刻,荀彧也实在挑不出他有什么毛病缺点,只得避而不谈,略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