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八章 难民迁徙



  新正二年马上就要过去,中原南部的诸国还陷入战争之中。

  楚国的衡州耒阳县,无数流民聚集在城外搭建窝棚暂住。

  一年的战争,已经让老百姓吃光了家中的存粮。

  就算没吃光的,也都被大兵们给抢光了。

  剩下的人只能去逃难,不逃难军队一来就是兵灾。

  古代的老百姓是最没有保障的职业,丰年还好起码能吃饱穿暖。

  但是遇到水旱灾害,或者是这种兵灾,那日子简直就是没法过。

  南楚立国四十余年,经历了两代的君主。

  无论是楚殷杰还是楚怀祥,在十国争霸的中原都算是好君主。

  他们体恤百姓疾苦,着力发展生产,避免与其他国家的征战。

  让南楚享受了难得的几十年和平时光,但如今随着楚怀祥一死也到了头。

  先是四位王子为了争夺湘君之位征战不休。

  谁也不服谁的打来打去。

  好在四位王子打仗还算控制。

  都不是很难为这些老百姓。

  但是唐国人一来就变了样子,为了补充军粮,也为了抚恤士兵。

  允许士兵在楚国境内进行小规模的抢掠,说是小规模控制不住就是大规模。

  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存粮都被抢了,他们的四位王子自身难保,自然也不会管太多老百姓的事情,造成了耒阳县城如此多的难民聚集。

  难民想要进城讨一口吃的活下去,但城内担心有武国的奸细。

  战争年代从来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将精锐的士兵藏进难民之中混进城作乱比比皆是。

  耒阳县令自然是不敢开城门放流民进入,而且也没那么多粮食养活,这才是重点。

  是以耒阳这一片难民越来越多,竟然聚集了几万人的规模。

  人上一万、无边无沿,城外到处都是难民搭建的窝棚。

  而且随着衡阳战事的失利,难民也会越来越多。

  就在耒阳县令想要派兵出去将难民赶走。

  突然发现南边来了个商队。

  这个商队挂着大夏的旗帜。

  大夏的商队最近来往楚国很频繁,都是从南边的琛州过来的,往国内运输粮食物资。

  耒阳作为与琛州接壤的县城,自然经常会与这些商队进行交接。

  这次商队过来,同样是将粮食和军用物资运进耒阳县城。

  然后不是如同往日一样回去琛州,而是到了那些难民之中开设粥场。

  粥场是抚恤难民的一种方式,就是将粮食熬成粥让百姓领取。

  耒阳县令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大夏商队完全是多次一举。

  这里那么多的难民,每日要消耗的粮食数以千石计。

  一个商队还能养得起他们的老百姓不成?

  完全就是行善没有用到地方。

  不过他没有注意,很多商队中的人分散到老百姓之中。

  开始向他们宣传夏国的政策,以及难民的迁移政策。

  岭南有大量的土地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

  这些商队的宣传员,都是国安部情报司的外围人员。

  他们将岭南成人间天堂,一年三熟的作物,十税一的税率。

  大量的生活保障措施,免费的良种、农具、牲畜等,孩子还可以免费上学,未来就是考个状元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迁移到岭南去耕种,就绝对不会让一个老百姓饿死。

  在这样的宣传之下,家中有孩子的百姓均是眼前一亮。

  仔细询问之后,就决定跟着夏国的商队去岭南。

  那些岁数比较大的或者单身的年轻人还在考虑。

  毕竟岁数大了,怀念故土亲情,不愿意迁移到蛮荒的岭南。

  没错,对于南楚的百姓来说,岭南就是一片蛮荒。

  那些单身年轻人则是希望能在乱世混出头来。

  他们想要当兵吃粮,起码能混个温饱,说不定还能混个出头。

  对于这样的人,商队的宣传员也有准备。

  大量精美的照片拿出来,有的是岭南连绵的梯田。

  有的是稻谷收割时的丰收景象,还有的是漫山遍野的果树。

  这些图片都是李成从平台买来的,后世的一些宣传照。

  现在的岭南,可确实没有那么繁华,到处都是穷山恶水,土地开发不足一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