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皆灭-第2/3页



  是故,诸多缘由糅合在一起,让姜维陷入了短暂的犹豫。

  对,短暂的。

  当他步履缓缓,督着麾下将士收编前来投降的参狼种羌小部落时,也看到了那些羌人妇孺在部落的状况。

  如今乃春二月,仍旧漫天风雪的时节。

  但许多羌人妇人,对待孺子却彰显出了物竞天择的态度。

  许多尚在襁褓或蹒跚学步的小儿,其母仅是用几片兽皮裹着,一点都担忧小儿被风雪侵袭而染寒病故。

  让姜维在瞬息间想起了,汉家儿郎对西羌的认知。

  西羌者,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性坚刚勇猛,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

  亦是说,有资格在西北这片贫瘠土壤存活下来的人,都不会太在意生死。

  只要许下足够的利益,他们便无惧追击而去是否还能生还。

  至少,他那以羌人为主的本部三千士卒无惧。

  李严调拨的、暂归他调度的五千士卒,既使不愿意参与追击,他也可以独自去拼死一搏。

  因为他不畏惧死亡。

  丞相诸葛亮待他甚厚,犹如再造之恩,让他无心去计较个人的得失。

  只要对北伐有利的,对大汉裨益的,便去做了吧。

  没必要去考虑太多。

  成了,皆大欢喜。

  失败了,便以身谢罪,此生无悔。

  就如平北将军郑璞夺了萧关的“好运”一样。

  姜维乃冀县人,在陇右生活近三十年,见过白灾、旱灾、山洪等等天灾,唯独没有经历过大疫。不是他幸运,而是西北的气候就鲜少能诱发大疫。

  且他曾经是魏军的一员。

  知道镇守西北的逆魏大司马曹真,参与过许多次攻伐孙吴的战事,也从大江流域疫病频发的经历中,积累了许多防护军中大疫爆发的经验。逆魏将军戴凌及魏平,都在曹真麾下任职多年,绝无可能让军中士卒在西北地区染上大疫。

  也就是说,萧关守备魏军的那场大疫,来得十分蹊跷。

  郑璞的好运也很蹊跷。

  虽然在丞相上表朝廷时,声称此乃天助大汉,但姜维心中隐隐有所悟。

  连备受丞相器重、与天子乃连襟的郑璞,报国之时都不惜名节及不顾及他人非议,他区区降人,又有何忌讳的!

  大丈夫生于世,报人恩者,不计生死!

  求为国裨益者,不计荣辱得失!

  如若事败,死则死耳,何须虑之!

  心有所决的姜维,让亲卫传达命令给本部兵马后,便召来了隶属李严那五千士卒的将佐,将想追击的意图告知,让他们自行抉择是否随行。

  不出意外,绝大多数牙门将或校尉都以追击太过于冒险,回绝了此提议。

  有个别将佐直言不讳,声称此调度违背了骠骑将军李严的将令,他不能拿麾下士卒的性命冒险。

  有个别将佐则是委婉了些。

  回绝之余,还声称敬佩姜维的胆略,愿意调拨自身的部曲百余人随征,以壮声色。

  唯独有一领军八百的小校,当即慨然应诺同往。

  他唤作蒋舒。

  年刚过二旬不久,正是热血豪迈之时。

  是故,姜维让那些不愿随行将佐,领军继续往西顷山进发,自己则是带着四千有余的兵卒,尽弃辎重,轻装往阿尼玛卿山脉的河谷流域而去。

  临行,作了封书信,遣人送给此战的督帅李严。

  曰:

  “维本逆魏弃人,赖朝廷不弃,收为爪牙。丞相待我,恩同再造;将军擢我,犹如尊长,维感恩涕零,无以为报。今羌虏参狼种别有豪帅南下,意图与羌虏白马种合流。如若不击之,恐他日为我大汉之祸也!维自思,西顷山有将军督大军往,不足为虑也。是故,维愿领军四千往南追之,讨之。如胜,维取道白水归阴平郡;如败,身必死于虏地,将军无虑之。”

  李严得书信时,已然是二日后。

  此也是为何姜维没有请命,便自决而往的缘由。

  洮水河谷沿路并不好走,来回请命所耗费的时间,会耽误战机。

  “子远,我等终究还是老了。”

  看罢,将书信转给吴懿的李严,还幽幽叹息了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