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攻辽阳、下沈阳-第2/3页



  毛承禄和李维鸾也不客气,端碗拿筷,大口地吃了起来。

  郭大靖一边吃,一边询问着驻防的情况,以及乘船行进和登陆作战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毛承禄和李维鸾一一作了回答,都是实践后才发现的,对于接下来的行动和实战,能够进行改进。

  饭菜简单,吃得也快。亲兵进来收拾了碗筷,又奉上了茶水,这恐怕就只有高级军官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了。

  “你们回去好好休息,部队也轮流监视敌人,好好恢复下体力。”

  闲聊了一会儿,郭大靖基本上已经做出了决定,说道:“需要的物资列出清单,尽快补充。不出意外的话,你们可能又要乘船出发,展开行动了。”

  毛承禄和李维鸾相视一笑,心里石头落地,躬身施礼,告退而去。

  能够成为首批进入沈阳的部队,比辽阳更有意义,也更有可能青史留名。毛承禄和李维鸾二人就是这么想的。

  各人有各人的心思,郭大靖并不在意,他只是在权衡之后,尽量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辽阳已经被围困得死死的,也就用不着那么多的人马。兵书上的“十则围之”,并不是金科玉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握。

  郭大靖准备在进攻辽阳城的同时,再抽调出北上的人马,初步确定是三大飞骑团,再加由水师载运的前协和右协。

  这就是五万人马,已经不是沈阳地区的建虏所能正面抵挡的。

  “想从容北窜,做梦吧!”郭大靖露出有些阴狠的冷笑,“仓惶北逃,遗尸满路还差不多。”

  辽阳城内有三万多建虏,郭大靖准备动用左、中、后、新编协,以及特战营和朝鲜军队,共是五万多人马,予以歼灭。

  在绝对优势火力,以及成倍的兵力优势下,郭大靖保守估计,战后还能有两三万的可战之兵。

  这支人马稍加休整,便可渡河北上,加入到光复沈阳,乃至整个辽东的收尾之战中。

  先是钳形攻势,再是三路出击,将建虏彻底地赶出辽东,结束这场持续十数年,伤亡过百万的可恶战争。

  郭大靖在地图上审视良久,完善了后续的作战计划。现在,只等辽东兵团赶到,便能够展开行动,给建虏一个大大的“惊喜”了。

  敌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就要尽力去破坏,去阻挠,这是最基本的战争原则。

  建虏想用辽阳城牵制住东江军的进攻,以达到拖延时间,或保住秋收成果,或向北迁民避祸。

  郭大靖却并不把辽阳城当成继续平辽的阻碍,至少不能牵制住东江军的全部人马,这就是兵力雄厚的好处。

  “郭帅,杂家早晨便觉得神清气爽,想必是又有好消息传来吧?”方正化打着哈哈,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

  郭大靖微微一笑,说道:“我军已经把辽阳围得水泄不通,建虏已是瓮中之鳖,这算不算好消息?”

  方正化连连点头,眼中带光,说道:“杂家记得郭帅说过,辽阳之战便是平辽决战。现在看来,平辽已是胜券在握,指日可待了。”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说道:“本帅一直没说平辽的标准,东江镇与朝廷的还有所不同。”

  哦,方正化露出惊疑之色,以为东江镇在这紧要关头又有什么新要求,迫使朝廷让步应允。

  郭大靖缓缓说道:“朝廷的平辽,应该是光复辽沈,或是将建虏逐出边墙吧?但对于要在辽东扎根生活的东江镇军民来说,长久的安定才是最主要的。”

  方正化眨巴着眼睛,琢磨着郭大靖的话,显然还不是很明白。

  郭大靖伸手示意,请方正化坐下,继续解释道:“在光复辽东失土的同时,我军要尽量多地杀伤建虏的有生力量,使其退出辽东后,不复为患。”

  “原来如此。”方正化松了口气,笑道:“郭帅谋略深远,既能平辽,又能长治久安,自然是最好的。”

  这个时候向朝廷提条件,不说是否苛刻,给人的感觉象是借机要挟,皇帝肯定不舒服。

  只不过,多杀伤建虏,就意味着朝廷的赏功银会花费很大。方正化暗自咧嘴,心说:真的是为了长治久安,还是借机从朝廷多要些银子?

  郭大靖摆了摆手,说道:“辽阳是肯定能够光复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歼灭数万敌人,已经意味着建虏无力再守住辽东。但他们想要全身而退,却不是那么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