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战序幕-第3/4页





    留兵守城的多是蒙古兵或汉兵,预计在四五千左右,顶多有千八百的建虏督阵。一旦城被攻破,战斗力和抵抗意志,不会太强。

    而对于攻城作战,东江军凭借武器装备的犀利,战力并不下于倚坚防御。当然,就目前而言,实际上的成功战例不多,战绩也不显着。

    一到两万的人马进攻凤城,一万在凤城北面的斜烈站阻断连山关的增援之敌,特战营在南面截击深入辽东的建虏。

    郭大靖已经有了兵力的大致布署,当然,这还要看具体的情况。只不过,相对充足的兵力优势,得以发挥的话,胜算很大。

    何可纲还是有所顾虑,指了指辽阳,说道:“若建虏从辽阳调兵东援,辽南的部队要过海州,攻打鞍山驿,才能起到牵制作用,恐鞭长莫及。”

    那可能就是一场大决战的提前展开,建虏不可能看着最后的机动兵力在辽东覆灭,倾力支援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郭大靖微微颌首,说道:“何将军所言极是,从小战到大战,规模逐渐扩大,是完全可能的。这恐怕是双方都不愿意,却又难以避免的事情。”

    停顿了一下,他缓缓说道:“建虏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向东支援,一是进攻辽南,牵制我军。还是第一种最为可行,也必须有应对性的布署。”

    何可纲点头,说道:“末将也以为建虏会留少量人马在鞍山驿和辽阳坚守,其余兵力增援辽东。”

    郭大靖微抿起嘴角,缓缓说道:“我军若以两万人马坚守阻击,应该足以抵挡住建虏的援军,给深入辽东的建虏以歼灭性的打击。”

    说到底,郭大靖的自信还是在于东江军防守的战力。不能阻辽阳的建虏出动增援,但却能使其难以逾越凤城。

    何可纲张了张嘴,终是没有再说话,只是在心里重重地叹了口气。

    如果不是祖大寿的自私和固执,东江军现在至少还会多出一万人马,作战的布置便会轻松许多。

    现在,兵力勉强够用,胜算自然也下降了不少。

    郭大靖注视着沙盘,目光久久没有移动。

    是否能够变成一场提前到来的大决战,他心里已经有了定论。

    战略主动权在东江军这边,倚坚防守更是擅长。只要坚持到辽东建虏被重创,或是被消灭。东江军就完全可以撤退,建虏想必也没有继续付出伤亡的动力。

    决战的时机还没到,但建虏再遭重创后,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东江军兵强马壮后,给予他们最后的致命一击了。

    ………………

    离过年是越来越近了,但节日的气氛,被紧锣密鼓的调动和动员所取代。

    只不过,东江军的行动并不为建虏所探悉,这得益于百姓在安置中就已经采取的措施。

    前线全是驻守的军队,即便是民兵的运输,也在距离前线很远的仓库停下来,不得再向前靠近。

    百姓们的居住地,更是离前线很远。尽管逃出来的辽人中,不排除有建虏所派的谍子。可进入辽南根据地后才发现,他们想向外通风报信儿基本是不可能的。

    陆地上的封锁和隔离是严密的,唯一的办法是坐船。但是,建虏已经退至内陆,乘船出海再靠岸潜回,绝对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而在谍报刺探上的缺陷,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虏屡次遭到挫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郭大靖迅速地调兵遣将,并向毛文龙作了汇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