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崇祯的心理变化-第3/4页





    而且,听话也要看对象,看对错。如果不对,郭大靖也不会盲从,哪怕是皇帝,或者是毛文龙,也是一样。

    此时,刚刚回到大连的郭大靖,正与先期返回的毛文龙,以及军情司的几位首脑进行着军议。

    镇江堡被攻下,毛文龙便先期坐船回了皮岛。在皮岛只待了一天,又赶回了大连。

    毛文龙并不是急着和妾室相聚,而是对“勤王”行动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镇江堡一役,他看到了东江军的战力,看到了郭大靖的指挥水平。由此而信心大增,甩掉了最后的一点顾虑。

    同时,此次作战应该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就是向建虏显示了东江军有攻城拔寨的能力,必然会在军事布署上作出调整。

    军事布署并不仅仅是现在的,还包括了绕道入关的人马,以及留守老巢的兵力。

    说白了,建虏不敢倾巢而出,绕道入关的兵力就相对减少,更利于“勤王”行动的进行。

    “最多能出动三万。”毛文龙先行回到大连,已经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计划,并做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郭大靖认可这个数字,并有更少的判断,也就是两万左右。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建虏也很有可能就是三万的兵力。现在的东江军,却比历史上强大了数倍不止,建虏肯定要留守更多的人马。

    关于建虏一共有多少兵力,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有些争论。有的说是六七万,有的说十万左右。

    要说清这个问题,就要分清总兵力和机动兵力的区别。在郭大靖看来,建虏的机动兵力在六万左右,但要总动员的话,十万也是完全可能。

    就象东江镇军民已经超过二十七万,按照拿锄为民、荷枪为兵的标准,大规模动员的话,也能凑出十万兵。

    但既要生产耕种,又要防守广大的地盘,维护起码的治安,建虏作战的话,就只能按六七万来考虑。

    所以,毛文龙得出最多三万的数字,是很靠谱,很有根据的结论。

    毛文龙看向郭大靖,说道:“如果是倚坚防守,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我军有把握击败建虏,或者是成功阻击?毕竟,长途远袭,能够携带的重武器应该不是很多。”

    郭大靖用力点了点头,说道:“大帅放心,只是防守的话,建虏就是多一倍,末将也有阻击的信心。”

    按照东江军目前的兵力,能够出动的数量最多是一半,也就是两万左右。

    建虏要有足够的留守人马,东江镇也是一样,不能为了“勤王”行动而不顾金州这个唯一的陆上根基。

    当然,东江军现在还可以扩充,并把新兵全部留守,利用构筑好的工事,发挥防御的优势,保证金州不失。

    毛文龙淡淡一笑,说道:“步骑炮出动三万,两万留守金州,这是本帅认为最稳妥的。”

    那就要再扩充五六千人马,不,应该是一万左右才够。

    经历过南关和镇江堡两次作战,东江军也有战损,补充齐全大概需要四五千。四协兵力再加飞骑营,一共是四万五千,还需要五千,才能达到五万。

    郭大靖算得很清楚,但他觉得毛文龙有些过于谨慎了。

    要知道,在他的计划中,“勤王”行动的人马最多才是两万四五千,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再扩充。

    “大帅,末将以为三万人马有些多了。”郭大靖想了一下,开口说道:“兵多固然更有获胜的把握,但所携带的辎重物资,也要大量增加。跨海远途作战,这将是很大的困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