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亲事,再请核兵-第2/3页



  郭大靖躬身拱手,向陈继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次作战的布署,比如小铁山、龙王坨子阻击,都是他作出的,也是他最为了解。

  未经激烈的厮杀便获得胜利,斩获也颇丰,陈继盛心情大好,对于郭大靖的建议立刻接受,并马上布置下去。

  义州、龙川已经不是作战的重点,随着海冰消融,从云从登陆,直捣宣川等地,更加方便快捷。

  得知毛文龙率大军往攻宣川后,郭大靖便是如此想的,不准备再与建虏在义州、龙川纠缠。

  原因很简单,辽东建虏很可能采取行动,离义州、龙川很近。凭建虏的机动速度,难以及时获得情报并准备好应战。

  现在,除去战损,再加上朝鲜义兵,兵力还有五千,如果与毛文龙所部会合,就有了上万的人马。

  当然,就凭这样的兵力,也难以阻遏阿敏所率领的主力回师。可在正面阻击,从来不是郭大靖和东江军的选择。

  沿途袭扰,伺机劫取建虏运输的粮草物资,以及金银财宝,才是接下来的作战重点。

  而迟滞建虏的行进,拖延时间至河流冰融,东江军甚至可以出动水师,在鸭绿江上截击。

  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建虏轻松地满载而归,增加他们的战争潜力。

  辽东的建虏渴望这些粮草物资和金银财物,东江军同样也是穷得瞪圆了眼珠子。

  “毛帅正率兵去攻打宣川、浦口,某的意思是前往增援。”陈继盛安排好信使和接应部队,便笑着对郭大靖说道:“毛帅那边的兵力也不算太过充足,对于攻打城池,你应该还是颇有心得。”

  郭大靖在路上便已经想好了,为了自己的野心,为了将来的发展,他可能要多次独自行动,利用空间,从建虏手中多抢些钱财物资。

  所以,从方向上看,深入朝鲜对实施行动更有利,毕竟会留给他更多的时间,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见郭大靖痛快地答应下来,陈继盛连连点头,继续说道:“宣川、浦口若能攻下,我军可能继续东进,攻打郭山汉山城。阿敏在此城只留了四名官员和五百名士兵防守。”

  在宣川、浦口留数千人马,主要是防备和看住云从岛的东江军;而在其它占领的城池,建虏留守的兵力并不多,这和义州、龙川的情形很相似。

  也正是这样的布置,才给了郭大靖施展的空间,以及立功扬名的机会。义州如此,龙川也是一样。

  利用爆破攻城,郭大靖绝对是当时的第一高手。尽管不是攻无不克,但成功率却是别人望尘莫及。

  从时间上看,陈继盛所率的援军是星夜赶路,毛文龙所部并不会有那么快的速度。

  “兴许能赶得及,正好助毛帅一臂之力。”郭大靖躬身拱手,说道:“末将愿率一军先行,急奔宣川。”

  趁着建虏主力尚未回师,尽量把建虏留守城池的人马消灭,既能斩获人头,又能夺取城内的粮草物资,可谓是一举两得。

  郭大靖对于战斗充满热情,令陈继盛相当欣慰。东江军就需要这样儿的,听到打仗,眼睛都冒光。

  他当然不知道,郭大靖在每一战都有收获。除了战功,就是兵器盔甲、粮草物资,以及金银财物。

  哪怕是一些别人看不上眼的破烂儿,郭大靖也是能收尽收。废物利用,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何况,这些还不是废物,对于物资匮乏的海外岛屿来说,都是能用上的东西。

  “也不给你陌生的部队,你来挑选三千人,先赶赴宣川。”陈继盛对郭大靖很赞赏,也给了他更多的方便。

  郭大靖挠了挠头,有些为难。他倒是想带熟悉的人马,战术打法不用他太过费力再教,只要简单交代,就能贯彻他的意图。

  可打仗就要死人,赶路还要受累,他要是指定,就怕别人不愿意。

  有些犹豫的目光在身边的几个将领身上扫过,藤野正翻了下眼睛,说道:“某帮你训练的火枪兵,还是由我来指挥,更能发挥作用。”

  崔孝一呵呵笑了起来,说道:“若郭大人不嫌朝鲜义兵战力弱,请容崔某率兵跟随。”

  尚可喜伸手拍了拍郭大靖的后背,笑道:“还是咱们继续搭伴儿吧,都混熟了,心里有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