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弘农杨氏
而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欲引边军入洛,实施兵谏,更是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周泰等人在梁铮身边听用,自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全员枕戈待旦,已然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梁铮摇头:“她不肯对十常侍动手,冲突怕是难以避免了。”
闻言周泰也是神色凛然,但目光依旧坚定地看向梁铮:“主上可有决断?”
“放心吧,一切仍在我掌握之中,凭虎贲军的战力,你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梁铮叫人取来弓箭,登上谯楼,屏气凝神的开始等待时机。
而与此同时,王允也在私底下跑到杨彪府上,与他密议。
此时的杨彪,官居太中大夫,秩比千石,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属官,掌议论,属于没什么实权,但是比较清贵的职衔。
别看杨彪此时官职不高不低的,实际上弘农杨氏,可是能与汝南袁氏并列的顶级豪门,同样是“四世三公”。
只不过比起袁家的野心,杨彪显然并不怎么热衷权势,因为他早已看到了其中暗藏着的风险。
“子师,你之要求,我已尽知,请回吧。”
“文先,大将军咄咄进逼,骠骑将军与太皇太后相继横死,下一个又会是谁?十常侍可以死,他们也该死,但朝局不能失衡,否则汉室江山恐毁于吾等之手。”
王允的执拗脾气,一向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
杨彪闻言只得叹气:“子师言重了,大将军未必会跋扈至此,我们暂且观望便是。”
“所以,你是拒绝了?”
“我需要时间考虑……”
说是考虑,实际上杨彪已打定主意袖手旁观,并不打算因为王允几句话,就冒着巨大的风险而与梁铮合作。
万一大将军取得胜利,那对弘农杨氏而言,就算不是一场灭族大祸,也绝对伤筋动骨。
王允苦劝无果,只得起身告辞。
待王允离开,杨彪身后的帷幕中,走出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郎。
只见此人眸似点星,神采飞扬,正是日后聪明过了头,结果被曹操砍掉脑袋的名士杨修。
不过此时的杨修,年仅十四,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郎。
杨修天资聪颖,智商高绝,虽然年纪尚幼,却已经被杨彪待在身边悉心培养。
“修儿,方才王子师所言,你也听到了,可有想法?”
杨彪这是在有意考较杨修的谋略和智慧,而杨修却也没让他失望,不假思索地分析道:“大将军势大难制,对吾等而言,绝非好事,所以需要制衡。联手不是不行,关键要有足够的胜算。”
“嗯,你说到点子上了。”
杨彪很满意杨修的表现,随即叹气:“王子师将赌注下在了梁怀烈的身上,那是因为王家的根基在并州,在太原,而我们杨家的根基,却是在弘农。”
弘农与洛阳近在咫尺,而杨家也不掌握兵权,看似地位尊崇,实则空中楼阁,不着实地,经不起任何波折。
别看弘农杨氏四世三公,风光无限,在士林中影响力巨大。
可杨彪深知,面对强权和杀戮,偌大的杨家不过是一头纸老虎,一戳就倒。
所以王允前来求助,他才既不拒绝,也不答应,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模样。
除了待价而沽之外,同时也是想要继续观望局势的意思。
而洛阳眼下的局势,何进与何太后冲突加剧,梁铮忽然插手其中,还与何太后站在了同一阵线,却是让杨彪深感意外:“修儿,你对梁怀烈此人怎么看?”
素来聪慧的杨修,却是被这个问题给难倒了,思索良久,最终还是叹气摇头:“孩儿难以判断。”
杨彪笑着揶揄了一句:“哦,你也有难以判断之事?”
只因杨修自小便争强好胜,能言善辩,又观察入微,故而很少有人能够辩得过他。
可眼下杨修却自认为看不透梁铮,这却是引得杨彪对他的想法大为好奇:“若你是梁怀烈,你会采取何种计策?”
杨修沉吟片刻,随即说出他的答案:“照常理而言,梁怀烈此时无论是依靠大将军,还是全力辅佐太后,都难逃鸟尽弓藏之下场。若是孩儿深处如此境遇,当思远离朝堂争斗,远赴边塞。只要手握重兵,肩负戍守之重任,纵使不受待见,至少性命无虞。如此一来,便可坐看天下风云变幻,待时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